引言
几十年间积累的帝国主义矛盾,形成了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巨大冲突。国际政治中的引火物是那么多,以致奥塞两国在年7月末爆发的战争火焰,不出几天便席卷全欧,然后继续增大,烧遍了整个世界。
战争的开端它转为世界大战
德国总参谋部的计划虽然规定首先对法国展开军事行动,而德国政府却决定先对俄国宣战,以便用同俄国沙皇制度作斗争的口号欺骗群众。德国统治集团知道,法国马上会出来站在俄国一边,这就使德军有可能按照史里芬的计划在西方发动第一次进攻。年8月1日傍晚,德国驻俄大使普塔列斯伯爵来见外交大臣萨松诺夫,索取对要求俄国停止动员的最后通牒的回答。遭到拒绝后,普塔列斯就把宣战的照会递交给萨松诺夫。
于是,随着两大帝国主义强国--德国和俄国的参战,世界帝国主义战爭就开始了。法国为了回答德国的总动员,也作出同样的决定。不过,法国政府不愿充当宣战的祸首,竭力把责任推到德国身上。德国政府在对俄国提出最后通牒的那一天,曾经要求法国在俄德战爭中保持中立。同时,它准备了对法国的宣战书,其中的借口是:仿佛法国军用飞机飞过了德国的领土(后来德国政府被迫承认,谁也沒有见过这些飞机)。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但是在前夕,8月2日,它就向比利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准许德军通过比利时开赴法国边境。比国政府拒绝了最后通牒,幷向伦敦求援。英国政府决定利用这项请求作为参战的主要借口。8月3日,俄国驻英大使打电报给彼得堡说:“伦敦的激愤一小时比一小时高”。同一天,英国政府向德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不破坏比利时的中立。英国最后通牒的限期是到伦敦时间当夜11点钟为止。
11点20分,海军大臣溫斯顿。丘吉尔在内阁会议上报告说,他已经向所有的海洋发出无线电报,命令英国军舰对德国开战。战争开始以后,保加利亚、希腊、瑞典、挪威、丹麦、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同欧洲中部强国结盟的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纷纷宣布中立。在非欧洲国家中,宣布中立的有美国,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但是,宣布中立决不意味着所有这些国家都打算隔岸观火。许多中立国家的资产阶级希望参加战争,以便趁机满足自己的领土野心。
在另一方面,各交战强国认为,如果把更多的国家拖入战爭,就可以延长战爭的时日,左右战争的结局。因此,两个交战集团中的每一个都拚命把这些国家拉到自己方面来,或者要求它们直到战争结束为止保持善意的中立。早在8月间,日本帝国主义者就认为他们在中国和太平洋确立统治地位的大好局势已经形成。8月15日,日本向德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武装力量立即撤出中国和日本领海,在年9月15日以前把德国“租借”的胶州湾和青岛港移交日本当局。
德国拒绝了最后通牒,日本在8月23日向它宣战。土耳其虽然在名义上宣布中立,但是,8月2日,它同德国签定一个秘约,根据这项条约,它有义务支持德国,并在实际上把自己的军队交由德国总参谋部指挥。这项条约签字的那一天,土耳其政府就宣布总动员,在中立的掩护下开始准备战争。德国外交当局依靠在青年土耳其党政府中最有势力的、以陆军部长恩威尔和内政部长塔拉特为首的亲德泛土耳其主义集团,极迅速地把土耳其拖入了战争。
德国巡洋舰“盖本”号和“布莱斯劳”号穿过达达尼尔海峡,驶入马尔马拉海;“盖本”号上的德国海军少将苏尚被任命为土耳其海军司令。装载武器、弹药、军官和军事专家的列车从德国不断开到伊斯坦布尔。土耳其统治集团对于参战问题还是犹豫不决,但是,帝国主义在近东的相互矛盾妨碍俄、英、法三国利用这种动搖,制定同土耳其政府谈判的共同行动的政治路线。同时,德国对土耳其的压力不断加强。
德国军事集团和以恩威尔为首的土耳其军国主义分子为了使国家面临既成的事实,就采取了挑衅行动。10月29日,德土舰队袭击黑海上的俄国船舶,炮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菲奥多西亚和诺沃罗西斯克。这样一来,土耳其就在德国方面参战了。到年末,奥匈、德国、土耳其、俄国、法国、塞尔维亚、比利时、大不列颠(连同自己的帝国),门的内哥罗,日本,都已处于战争状态。这样一来,在欧洲爆发的军事冲突,很短时期就蔓延到远东和近东了。
第二国际的叛变。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立场
在七月危机的惊慌日子里,无产阶级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第二国际身上。但是,第二国际的首领们违背斯图加特大会和巴塞尔大会的庄严的宣言,并沒有组织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运动,他们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第二国际的最大政党-拥有约一百万名党员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完全向明目张胆的沙文主义的右翼投降,右翼首领同宰相比特曼霍尔威格暗中勾结,保证在发生战争时无条件地支持他。
德国对俄宣战的那一天(年8月1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一切报刊都积极参加资产阶级一容克地主报刊的疯狂沙文主义运动,号召群众“捍卫祖国,抵御俄国蛮族”,“不到胜利决不收兵”。8月3日,德国国会的社会民主党党团以绝大多数票(对14票)决定拥护政府关于战争拨款的提案,8月4日,社会民主党人同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阶级的代表在国会中一致投票赞成德国军事预算拨款。
社会民主党首领在这样千钧一发的时刻所进行的骇人听闻的叛变,败坏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士气,打乱了德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使有组织地反抗帝国主义者的政策失掉了可能性。德国社会民主党和“自由”工会的机构和报刊甘心为帝国主义战争服务。社会民主党报纸《前进报》的编辑们向勃兰登堡军区司令打了保票,说该报今后决不涉及“阶级斗争和阶级仇恨”问题。
法国社会党也背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年7月31日,由于反动集团的挑拨活动,反对发动战爭的让·饶勒斯被刺杀了。工人们是等候领袖们号召他们进行斗争的。但是,8月4日,在饶勒斯的葬礼中,工人们听到社会党和总工会的领导人背叛地号召“民族团结”和停止阶级斗争。法国社会沙文主义者使人相信,在反对侵略性的普鲁士主义的斗爭中,协约国仿佛是“防御的一方”、“进步的体现者”。后来查明:早在饶勒斯被害以前,政府就已下令对原先预定一旦发生战争立即加以逮捕的几千名著名社会党人和工会领导人不予追究了。
政府相信,机会主义分子在社会党和总工会里一定会十分牢固地把领导的线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宣战后不久,社会党人茹尔·盖德、马赛尔。桑巴、以及后来阿尔伯·托马,都充当了部长。在比利时,工人党首领艾米尔·王德威尔得(社会党国际局主席)出任司法部长。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也采取背叛的立场。在萨拉热窝谋刺事件发生以后战云密布的日子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声明他们决心保卫和平时,同时又主张奥地利应该取得塞尔维亚的“保证”。
在这种沙文主义的表现以后,就赞同奥地利政府的军事措施了。英国工党分子在议会中投票赞成军事预算拨款。俄国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采取“护国主义”的、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他们用伪社会主义的词藻作掩护,号召工人“保卫”沙俄,同“本国”资产阶级实现国内和平。塞尔维亚的社会民主党人投票反对军事预算拨款。对战爭问题采取正确立场的还有:保加利亚的“紧密派”,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领导中的左派,以卡·李卜克内西和罗·卢森堡为首的德国左派和其他社会党中的左派国际主义分子。
布尔什维克采取彻底的、真正的国际主义路线。第四届国家杜马中的布尔什维克党团英勇地投票反对军事预算;布尔什维克杜马代表们由于自己的革命活动而被交付法庭审判和流放西伯利亚。当战爭爆发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住在靠近俄国边境的加里西亚小城波罗宁。8月7日,奥地利当局下令搜查列宁的住所,第二天,逮捕了他,囚入新塔尔克县城监狱。波兰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提出抗议以后,警察机关才不得不在8月19日释放列宁,奥地利当局发给他前往瑞士的许可证。
列宁到达伯尔尼以后,在9月初发表《革命社会民主党在欧洲大战中的任务》提纲。年9月6日-8日,布尔什维克伯尔尼小组举行会议,听取了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列宁关于战争的提纲。此后不久,就把提纲寄送俄国和布尔什维克党国外各支部。在这项提纲和年10月初拟定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宣言《战爭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中,列宁以无产阶级伟大战略家的天才,提出俄国和全世界无产阶级所面临的任务。
各国社会党的右派首领说,对于他们的国家来说,已经爆发的战爭仿佛是防御性的战争,可是列宁指出:对于两个交战集团来说,战爭都具有帝国主义性质。列宁写道:“强占土地和征服异族;打垮竞争的国家,掠夺它的财富;使劳动群众不去注意俄、德、英等国内部的政治危机;分裂并以民族主义愚弄工人,迫害他们的先锋队,以削弱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这就是现时战争的唯一真实内容和意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坚决地、毫不动搖地确定了自己对于帝国主义战争的态度。
布尔什维克党所采取的立场符合一切国家工人阶级的利益。布尔什维克党谴责社会沙文主义者所提出的国内和平和阶级合作的叛徒口号,而提出使帝国主义战爭变为国内战争的革命的、国际主义的口号。这个口号要求实行下列各种具体措施:无条件地拒绝投票赞成军事预算拨款;社会党代表必须退出资产阶级政府;完全拒绝同资产阶级达成任何协议;在还沒有地下党组织的那些国家中建立这种组织;协助前线士兵举行联欢;组织工人阶级的革命发动。
布尔什维克反对社会沙文主义者的保卫地主一资产阶级祖国的号召,而提出了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口号。这就是说,工人阶级应当利用帝国主义者的相互削弱来加强革命斗爭、推翻统治阶级。列宁竭力斥责各国社会党首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叛变,主张完全与已经破产的第二国际决裂。列宁在分析社会沙文主义的思想一政治内容时,揭露它与战前社会民主党中的机会主义的直接联系。
隐蔽的社会沙文主义者--中派分子采取伪善的立场,他们竭力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词句来给社会沙文主义涂脂抹粉。考茨基主张各交战国的社会沙文主义者“相互特赦”,主张他们在保卫“自己”资产阶级祖国方面具有“平等权利”;他竭尽一切力量不让工人了解第二国际的破产。正如列宁强调指出那样,中派分子“巧加粉饰”的机会主义,对于工人阶级是特别危险的。列宁号召对它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他在年10月写道:考茨基“目前为害最大”。
年的军事行动
交战国军队的展开在进行最初的决定性战役以前,动员了很大数目的军队:协约国--6,,人,德国集团-3,,人。协约国的炮兵部队拥有轻炮12,门,重炮1,门;德国集团拥有轻炮11,门,重炮2,门(要塞炮不包括在内)。在战争过程中,双方继续增加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西欧战场上,德军(7个集团军,4个骑兵军)占据从荷兰国境到瑞士国境约公里的战线。
德军在名义上由皇帝威廉二世担任总司令,但实际上归总参谋长小毛奇将军指挥。法军占据从瑞士国境到松布尔河畔约公里的战线,法军司令部组织5个集团军和几个后备师兵团;战略骑兵包括两个军和几个独立师。霞飞将军被任命为法军总司令。比军由国王阿尔伯指挥,在些耳得河和第耳河之间展开战线。英国远征军包括4个步兵师和1个半骑兵师,由富伦治将军指挥,8月20日以前集结于莫伯日地区。
投入西欧战场的协约国军队有:法国的75个师,英国的4个师和比利时的7个师,与他们相对抗的德军有86个步兵师和10个骑兵师。在实际上,双方都沒有保证决定性胜利的必要的兵力优势。在西北战线上,俄国投入第一和第二集团军(17个半步兵师和8个半骑兵师)对付德国;德军投入自己的第8集团军(包括15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抵御俄军。与俄国西南战线的4个集团军相对抗的,是奥地利的3个集团军,另有1个兵团和由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组成的军作补充。
俄国以1个集团军掩护彼得格勒和波罗的海沿岸,以另1个集团军驻守罗马尼亚国境和黑海沿岸;这两个集团军的总人数等于12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尼古拉·尼古拉也维奇大公任俄军最高统帅,雅努什凯维奇将军任总参谋长(后来,从年起,尼古拉二世任最高统帅,阿列克谢也夫将军任总参谋长)。奥匈军队由总参谋长康拉德·封·霍會道夫将军指挥。在整个战争期间,西欧战场和东欧战场是主要战场;其他战场上的作战只有次要的意义。
海军力量
战爭开始时,协约国在海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协约国拥有主力舰23艘,而奥德集团拥有主力舰17艘。协约国在巡洋舰、驱逐舰和潜水艇方面的优势更大一些。英国海军力量大多集中在国家北部的港口,主要是在斯卡珀湾;法国海军力量--在地中海港口;德国海军力量--在赫尔果兰、基尔和威廉港。协约国的海军力量在几个大洋以及在北海和地中海上占有统治地位。
在波罗的海上,由于俄国海军建设计划尚未完成,德国舰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黑海上,德土舰队拥有快速巡洋舰“盖本”号和“布莱斯劳”号(土耳其称之为“谢里姆·雅乌茲苏丹”号和“米迪里”号),在战争初期也占据优势。双方的海军计划是根据海军实力对比制订的。德国舰队被迫放弃积极行动;德国只派几艘巡洋舰在大洋航路上作战。英法海军(主要是英国舰队)能够实行封锁德国海岸和德国海军基地,并保障自己的为数很多的交通线。这种海上优势对于后来的战争进程起了巨大的作用。
西欧战场上的作战
8月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领土,袭击比利时的边境要塞列日,西欧战场的战斗开始了。稍稍在这以前,8月2日,德军先遣部队占领了卢森堡。德国侵犯了这两个国家的中立,虽然当年德国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曾经庄严地保证这种中立。比军力量薄弱,顽强保卫列日12天以后,撤至安特卫普。8月21日,德军沒有战斗就占领了布鲁塞尔。德军穿过比利时,依照史里芬的计划,将它的右翼插入法国北部省份,并开始迅速向巴黎方面挺进。
但是,法军在撤退时不但顽强抵抗,而且准备了反机动。德国虽然计划把兵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战线的这个突击地段,结果未能实现。包围和驻守安特卫普、日维和莫伯日就用7个师;8月26日,正当紧张进攻的时候,不得不把两个军和1个骑兵师抽调到东欧战场,因为俄军虽然还沒有集中完毕,可是俄国最高统帅部却根据法国政府的坚决要求,在东普鲁士展开进攻了。9月5-9日,在法国凡尔登和巴黎之间的平原上展开一场大战。
参加战役的有:英法6个集团军,德国5个集团军,约万人。多门重炮和约6,门轻炮发出隆响声,震撼马恩河两岸。德国第一集团军的任务是:包围巴黎,同在首都以南作战的德军会师,可是,刚刚编成的法国第6集团军打击了它的右翼。德国统帅部只好从自己集团军的南段撤回一个军,调到西边去。在其余的战线上,德军的进攻也遭到法军的有力回击。德国总司令部不但沒有必要的后备军,而且在这时候,它实际上沒有控制战争的进程,把指挥权交给各集团军司令了。9月8日傍晚,德军完全失掉进攻的主动权。结果,他们打败了。
根据总参谋部的计划,这次战役是决定战局的关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德军指挥部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史里芬战略计划正是以这种误算为基础的。德军向安讷河退却,沒有遇到特殊的困难。法国指挥部不會利用这个时机扩大战果。德军企图越过敌人,占领法国北方海岸,给英军的进一步登陆造成困难。可是,在这次“向海跑”中,德军也失败了。此后,西欧战场上长期沒有大规模的战略性战役。双方都转入防御,为阵地战的形式打下基础。9月14日,毛奇辞职,由法金汉将军继任他的职务。
东欧战场
在粉碎德国战略计划方面,东欧战场的事件起了重要作用。在这里,双方都展开了积极的进攻。俄军准备动员、战略集中和部队展开的时期较晚,同时,俄军指挥部又受法俄军事协定的箝制,这对于自己的行动都发生了影响。后一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俄军指挥部不得不把大批兵力调到从沙俄本身的战略和政治利益的观点来看并不重要的方向。另外,对法国的军事义务迫使俄国不待兵力完全集中就开始决定性的战役了。年战争的第一个时期,东欧战场举行两次大战役-东普鲁士战役和加里西亚战役。
俄国西北战线上的两个集团军(第一和第二集团军)还沒有完全集中,就在8月17日德军在西方展开进攻的时候,开始向东普鲁士挺进了。迎击俄国第一集团军的德国1个军,于8月19日在斯塔尔卢标年附近的战斗中被击溃。8月20日,在从公比宁到戈尔达普的战线上,俄国第1集团军和俄国第8集团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战役。德军败北,被迫撤退;德军的几个军的战斗人员伤亡达1/3。只是由于俄国第1集团军司令莱宁坎普将军庸碌无能,情况估计错误,采取消极战术,德军才能够免于全军覆沒。
俄国第2集团军由萨姆索诺夫将军指挥,在广阔的战线上跨入东普鲁士南部国境,进攻马祖湖以西的德国第8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德军指挥部已经决定从维斯杜拉河下游撤,放弃东普鲁士。但是,8月21日,德军指挥部见莱宁坎普按兵不动,就采取了另一个计划--几乎倾巢出击俄国第2集团军。这一机动已经是在普里特维茲被免去司令职后,由新指挥部-兴登堡将军和他的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实现的。
当德军南下的时候,俄国第2集团军插入东普鲁士腹地。进攻的条件很坏:后方没有组织好,不能保证供应;军队疲惫不堪,战线拉得过长;两侧乏掩护,敌情了解不足;集团军司令部、前线指挥部和大本营的指挥不统一。德国指挥部利用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在俄国第2集团军的两翼集中强大突击群,向俄军进攻。在正中进攻的两个俄国军陷入包围圈,有相当大的部分伤亡。9月中旬,俄军被赶出东普鲁士。在俄国西北战线上,进攻战役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了。
俄军损失惨重--折兵约25万,遗失了大量武器。俄军指挥部以这样的代价把准备进攻西方的德军吸引到东方来。俄国西南战线的战斗,在年的整个战争进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里,双方参加作战的有个师以上。8月18日,布鲁西洛夫将军指挥的俄国第8集团军开始进攻,8月23日,在长达余公里的战线上展开大规模的战斗。俄军击溃奥匈军,占领里沃夫,迫使奥匈军向桑河对岸撤退。俄军乘势追击,把敌人赶到杜纳耶次河西和喀尔巴阡山麓,包围奧国最大的要塞普热密斯尔。
斯拉夫各族士兵(特别是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成万名地成为俘虏,这对奥匈军队的溃败也起了巨大作用。持续1个多月的加里西亚战役,以俄军的胜利而告终。9月末,俄军指挥部发生了关于进一步的行动计划的问题。最初打算彻底击溃奥匈军,穿喀尔巴阡山,入匈牙利。可是,由于在东普鲁士败北,他们对进攻作战的成功丧失了信心。盟国方面又要求俄国最高统帅部不要进攻奥匈,而要进攻德国,以便减轻德国对西方的压力。
俄国指挥部几经踌躇,终于决定用自己军队的主力进攻德国,为此目的,把大批军队从桑河调到维斯拉河中游,直奔华沙。同时,德军指挥部由于害怕自己的盟国奥匈溃败,使西里西亚的工业中心遭受直接威胁,就决定进攻俄军的侧翼和后方。在长达公里的战线上展开的伊凡城一华沙战役就是敌对双方重新部署的结果。9月末,德军指挥部开始向维斯拉河进攻,将主力兵团投到华沙。在华沙城下展开了血战。
在血战的进程中,俄军逐渐占有优势。俄军追击德国第9集团军和奥国第1集团军,到11月8日,已经进抵瓦尔塔河一喀尔巴阡山一线。俄军有长驱直入德国的可能。德国指挥部实际感到这种危险性,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鲁登道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凡是能够拿武器的青年人,都从边境省份被疏散了。波兰矿场有些地方已经弄成不能用了,德国铁路和边区矿场已经采取毁坏的措施。”
用鲁登道夫的话来说,这些措施“使整个地区感到惊慌”。东欧战线再度把德国大批兵力从西方吸引过来。但是,俄国指挥部没有能够实现冲入德国的计划。奥德联军以惨重的伤亡为代价,才阻挡住了俄军的进攻。俄军指挥部在作战一战略的领导上的巨大失算,对战役的结局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时,武器弹药也开始感到奇缺,这种不足成为俄军的长期灾难。
结语
尽管政府的恐怖引起巨大的牺牲和损失,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仍然有组织地转入秘密工作,团结工人阶级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战爭的斗争。第二国际的首领们在实际上和本国的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结成了联盟。在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坚决同第二国际决裂以后,提出了组织和联合国际工人阶级的一切革命力量的任务,建立新的第三国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