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学霸们是如何炼成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s://m-mip.39.net/pf/mipso_7465523.html

知者不惑。——《论语·子罕》

古人历来重视为学。

《论语》开篇即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今天这个主题,我们就来看看诸子们的为学之道。

为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清《孔子圣迹图·太庙问礼》同治十三年

为学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尸子说:“土积成岳,则楩楠豫章生焉;水积成川,则吞舟之鱼生焉;夫学之积也,亦有所生也。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而光身者也。”

注:楩楠豫章,即高大的木材;假,假借。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不恒无以为学。

明戴进《月下泊舟图》

为学要善于借鉴前人的智慧。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跂,抬起脚后跟;假,假借。

为学也要有怀疑精神。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明《孔子圣绩图·问津图》

为学可以改变命运。

荀子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不过也有人认为贫富、贵贱都是命中注定,人并不能改变什么。墨子对此就强烈反对,而强调人力的作用。

墨子说“非命”,有人十分懒惰,饥寒来临之际不说自己懒,却说命里本穷;暴君放纵欲望,失国之时不说自己管理不善,却说命里本亡……如果听信这样的观点,国家必定贫穷混乱。

所以说:“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

也正如《周易·象传》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当然,如果过分夸大人为的力量,同样有失偏颇。宇宙中有最本质的自然法则,恒久不易。现代科学的大厦就是建立在这点之上,“万物理论”也正是科学的终极使命。

万物皆可变,唯真理不变,这可能恰恰也是人类自身局限之所在。

所以说,信命不如信理,法则之下,尽人事而已。

明姚绶《寒林读书图》

为学可以使人通达。

孔子说:“知者不惑。”

《尹文子》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魏国有个老农,在地里捡到一块宝玉,他并不认得,就拿给邻居看。邻居想要据为己有,便说这只是一块怪石,放在家里不吉利。

老农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带回了家。等到晚上,宝玉发出夺目的光芒,老农十分惊恐,便又向邻居请教。邻居说,这就是不祥的征兆,赶紧丢掉就能免灾。

老农这次信以为真,立刻就把宝玉丢回了地里。没多久邻居就捡了回来,并献给魏王,因此获得千金的赏赐,并永久享受大夫的俸禄。

故事中,老农之所以被骗,正是因为他根本不懂玉与石的区别,只能倚仗邻居的话来判断。

如果说这则故事尚含有寓言的成分在,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则真实的故事,由此也会引出为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恃道。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二战时期,阿道夫·艾希曼是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人,被称为“死刑执行者”。

战后他一度潜逃十八年,终于在年被捕。被捕时他被当场麻醉带回德国。

没想到,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刽子手,在清醒之后开口的第一句话竟是:“我的妻子在哪?请不要伤害我的孩子。”

在后来的审判中,艾希曼显得彬彬有礼。他在为自己辩护时反复强调,自己只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起到的不过是传动作用罢了。

作为一名公民,他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当时国家法律所允许的;作为一名*人,他只是在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

艾希曼的审判

据此,*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

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另一种,就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

后者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艾希曼为自己辩护的底气,正是源于他不懂善与恶的本质。艾希曼倚仗上级作为后盾,为自己开脱罪责,而上级又会倚仗他的上级……

最终大家所倚仗的,也不过是权利与欲望。

盲从

《庄子》上就有一则故事专门来讽刺这种现象。

影子的影子问影子说:“原先你行路,如今你止步;原先你坐着,如今你站着。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

影子说:“我有所倚恃才会如此,而我所倚恃的又有所倚恃。我们所倚恃的可能是蛇蜕、蝉蜕这样的假物吧?我怎能知道,他们为何时而以此为然,时而以此为不然?”

艾希曼正像是故事中影子的影子一样。

明唐寅《梦仙草堂图》

老子说:“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以”即恃,“鄙”即朴,而“食母”则是大道。

没错,众人皆有所恃,而唯有倚恃真理,你才能不人云亦云,才能有自己真正的主见。

甲骨文道《尔雅》:一达谓之道。

道德领域如此,学习领域亦是如此。

列子说:“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寿背着书走路,遇到隐士徐冯。徐冯说:“做事情要随机应变,知时者无常行。书是记载言论的,言论出于知者,而知者却不藏书。你为何还背着书走路呢?”

王寿听后,如梦初醒,立刻就把书都烧了。

明郭诩《秤书图》

正如老子所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倚恃大道,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如果两者可以等价,那么人脑就成了简单的接收容器。

究竟什么才是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是关于某些原因和原理的知识。”

苏轼对此也有一句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大概意思,是一个把书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的过程。

从薄到厚是知其然,是博学,是知之末;从厚到薄是知其所以然,是智慧,是知之本。

元赵孟《前赤壁赋》(苏轼像)

商业领域其实也是一样。

比如,钢铁侠马斯克。

这位创业奇才在四个不同领域创造了四家成功的公司:

1、PayPal,在线支付,年以15亿美元的价格被eBay收购;

2、特斯拉,电动汽车,目前市值约亿美元;

3、SpaceX,航空领域,SpaceX是继美俄中三国之后,第四个可以发射和回收航天飞行器的组织;

4、太阳城,能源领域,已被特斯拉收购。

在TED的采访中,他透露自己非常推崇的思维模式是“Firstprinciplethinking”,翻译成中文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

第一性原理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在每个系统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如果用老子的话来翻译就是:“道者,万物之奥。”

再比如巴菲特。

巴菲特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复利法则,多页的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复利法则就是核心。

查理·芒格也曾说过,他热爱学习,尤其是跨学科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他搜集了多种思维模型,有了这些模型,就会产生核聚变那样的效应。

科学领域同样如此。

物理学中有一个“最小作用量原理”:

两端固定自然下垂的铁链总是遵循重力势能最低;

光的传播路径总是需时最少的路径;

荷叶上露珠的形状总是遵循重力势能+表面势能最低……

由这个原理可以推导出所有的几何光学与牛顿力学。

更为奇妙的是,20世纪初的时候,物理学大厦貌似被全部推翻,似乎一切旧的理论都被新的所取代,但最小作用量原理却迄今仍未被触动,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就用到了这个原理。

引力红移(eso/m.kornmesser)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古人诚不我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