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伊利亚特》发生的背景(没看的先出门左转看一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一进入《伊利亚特》,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已经进入到最后一年,城墙高耸的特洛伊城久攻不下,希腊联*却发生了一场内讧。起因是联*统帅阿伽门农,仗着自己的势力,抢走了联*里的第一勇将阿基琉斯宠爱的一名女俘,她被称作“美颊的布里塞伊斯”,阿基琉斯非常愤怒,不再参战了。希腊文《伊利亚特》的第一个词,就是“愤怒”,不过中文翻译过来的时候调整了字词的顺序。
插图
史诗开篇第一句就吟唱:
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
致命的愤怒,那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
无数的苦难。
阿开奥斯在荷马史诗里指的就是希腊人。这句话开门见山,告诉我们“愤怒”是阿基琉斯最主要的情绪,也是推动史诗动作不断向前的主要元素。《伊利亚特》描述的事情,简单说就是两次“阿基琉斯的愤怒”,愤怒的产生、发展、突变和最后的消解,编织出了整个史诗的经纬。
他的第一次愤怒我们刚才已经说了,因为对阿伽门农的愤怒,阿基琉斯拒绝出战,结果希腊联*一败涂地,溃不成*。第二次愤怒发生在卷十六,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代替他出战,被特洛伊的统帅赫克托尔杀死,于是阿基琉斯愤怒的对象不再是阿伽门农,变成了特洛伊人。阿基琉斯重新出战,杀死了赫克托尔。至于特洛伊战争的起因、爆发、前九年的情况,还有战争是怎么结束的,都没有作为主要内容在作品中出现。可以说,《伊利亚特》,是用一个人的愤怒写出了十年的战争。
我们再回到第一卷描写的场景,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内讧,导致两位王者级别的首领矛盾激化,阿伽门农的权力和地位受到年轻一代的挑衅,阿基琉斯被当权者蛮横地侮辱,荣誉受损。阿基琉斯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恳求宙斯,让希腊人打败仗,好让受到侮辱的阿基琉斯重新获得他的荣誉。因为这样才能让希腊人认识到阿基琉斯的重要。
第三卷到第八卷,希腊联*确实节节败退,特洛伊*队在统帅赫克托尔的率领下不断取胜。面对特洛伊凌厉的攻势,阿伽门农不得不向阿基琉斯赔礼道歉。第九卷,他派出劝说团许诺给阿基琉斯非常丰厚的赔礼,甚至包括把他的女儿嫁给他,然而阿基琉斯余怒未消,拒绝了礼物,仍然拒不出战。
在天上的神界看不下去了,支持希腊一方的赫拉和雅典娜用了很多计谋试图让希腊人取胜。第十四卷赫拉甚至使出了“美人计”让宙斯酣睡,让希腊人获得了短暂的胜利。然而,一旦宙斯醒来,他的意志不可违抗。赫克托尔的*队冲破希腊人修建的营寨,一直杀到希腊人的船队前,还放火烧船。
情势紧急,第十六卷里,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披挂上阿基琉斯的盔甲杀入敌阵,斩敌无数。但是在攻击特洛伊城墙时,他不幸被阿波罗和赫克托尔杀死。阿基琉斯听到噩耗后悲痛欲绝,决定给死去的好友复仇。第十八卷里,他的母亲特意让工匠神为他重新打造了光灿灿的铠甲和盾牌。阿基琉斯与阿伽门农握手言和。阿基琉斯一上战场,战场形势立刻反转,他杀人无数,尸体多到堵塞了河流,甚至引起河神和他战斗。
史诗最壮观的一幕在第二十二卷,阿基琉斯与赫克托尔的终极对决,最终赫克托尔不敌,被阿基琉斯所杀,史诗里说“就这样实现了宙斯的意愿”。阿基琉斯为了给朋友雪耻,把赫克托尔的尸体挂在战车后面拖拽泄愤。他还为好友帕特洛克罗斯举行了葬礼。
在《伊利亚特》的最后一卷,神明们开会,决定让阿基琉斯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为了赎回儿子的尸体,冒险来到敌人*营。他向阿基琉斯恳求,阿基琉斯动了恻隐之心,向老人归还了尸体。最后,特洛伊人为赫克托尔哀悼,史诗在隆重的葬礼中结束。
这就是《伊利亚特》的全部故事。你可能会好奇,这么惊心动魄的“特洛伊战争”,它真的发生过么?由于《伊利亚特》太生动传神,19世纪有一个叫施里曼的德国人一直相信特洛伊城和战争的存在,经过艰苦不懈的考古挖掘,他分别挖掘出两个遗址,一个是特洛伊城遗址,另一个据说是希腊国王阿伽门农统治的“富有*金的迈锡尼”遗址。这两个发现基本可以证明,在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的确有过一场大规模战争,也证明了荷马史诗中既有文学的虚构,也有历史的事实。
在读《伊利亚特》的时候,你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里面有很多重复,比如你常常会碰到很多有固定修饰的短语,甚至大段大段重复的程式,也就是套话。我们前面说了,荷马史诗是口述史诗,重复是口传史诗的标志,就跟避免重复是书面史诗的标志一样。《伊利亚特》大量出现这样的修饰词和程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跟“不死的神明”相对的,是“有死的凡人”。神和人的区别一听就知道,这样就会让听众更容易理解。英雄大多是“神样的”,有神样的阿基琉斯,也有神样的阿伽门农。但是各位英雄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修饰语,阿基琉斯是“捷足的”,赫克托尔“头戴闪亮铜盔”,阿伽门农常常被叫作“人民的国王”。大海是“多游鱼的”,黎明是“带玫瑰色手指的”,人们每每说出“带翅膀飞翔的话语”。激烈的战斗场面被比喻为猎人打猎、农人割禾、脱谷粒,死去的战士是“黑暗蒙住了他的双眼”。
这些修饰语和程式,也有人叫它荷马式比喻,既会出现在激烈的战斗场面、也会点缀在舒缓的战斗间歇,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专属于荷马的氛围,不断重复,也不断强化希腊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插图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入《伊利亚特》描写的战争场面,了解一下史诗描写的英雄世界。
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因为史诗中主要写的就是古希腊一系列著名的英雄人物,包括我们前面讲到的希腊*中的阿基琉斯、阿伽门农,还有特洛伊*中的赫克托尔、帕里斯等等。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事上的德行:或英勇无畏,或足智多谋,胜利时彰显荣耀,失败时不失尊严,他们的言行表现出古希腊人的英雄观。古希腊人对杰出的标准和我们今天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卷六,来帮助特洛伊的一个部落领袖格劳科斯在叙说他的显赫家世时说到:要永远成为世上最勇敢最杰出的人,不可辱没祖先的种族。
“最勇敢最杰出的人”不仅说明在战场上英雄要有英勇无畏的品格,同时还意味着做英雄是要追求一种全面的优秀和杰出。“不可辱没祖先的种族”说明英雄都有显赫的家世,不是无名小辈。你甚至可以说,荷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英雄血统论者,荷马的英雄面对敌人常常矜夸自己祖辈的光荣。这是因为《伊利亚特》出现的时代,正是希腊从原始的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变革时期。而氏族和部落的基础是血缘关系,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是从血缘关系出发的。
另外,这些英雄们把个人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荣誉是什么?就是在英雄世界里社会对一个人行为的评价,只有家世显赫,而且做出了勇敢、杰出行为的人,他的英雄业绩才会被诗人们传唱,流芳百世——这就是英雄渴望的荣誉。这种精神,一直传承到欧洲中世纪,演变成了骑士精神。
虽然荷马式英雄是个人的英雄,史诗强调个人的英勇、个人的骄傲、个人的名声,但是他们并不脱离群体。《伊利亚特》里阿基琉斯脱离群体,是为了最后的回归,因为英雄的动机必须让他人仰慕,而英雄的行动需要证明自己的优秀和卓越,并且赢得光荣。这是荷马英雄主义的核心。荷马英雄对优秀的追求,反映的是希腊人独特的教育观念,人应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优秀。不过,谁也说不清楚,在这一点上是希腊的观念影响了荷马,还是荷马教育了希腊人。
插图
说完了荷马的英雄观,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他是怎么塑造《伊利亚特》中的头号英雄阿基琉斯的。阿基琉斯有半神的身份,史诗中,他被称作是“阿开奥斯人中最英勇的人”,堪称希腊武功排行第一的勇将。他力量超群,而且行动迅捷。除了身份高贵、力量强大之外,荷马还给了他理想英雄的所有品质:比如说他接受过最为良好的教育,在集会议事时擅长侃侃而谈,而且一针见血;他会弹奏弦琴,有高雅趣味,绝对不是只懂杀戮的一介武夫;他还是个美男子,英气逼人,完美无瑕,他曾向快要死了的敌人自夸,“你难道没看见我如何俊美又魁伟?”
把阿基琉斯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其实是要突出他生命的一个悖论:他的母亲忒提斯在卷一里曾预言,阿基琉斯可能有两种命运,或是居安长寿,乐享天年,或是沙场捐躯,赢得千古英名。他必须在生命和荣誉之间二者择一。
在好友代替他战死之后,阿基琉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于战场的命运,所以荷马说他是“如此为瞬息而生”。据说,他最后是被俊俏的弓箭手帕里斯射中“致命的脚踵”才死去的。不过《伊利亚特》并没有描写这一幕,只是预言他将在特洛伊城下“丧命于阿波罗飞速流逝的箭矢”。赫克托尔临死前,更确切告诉阿基琉斯,“帕里斯和阿波罗把你杀死在斯开埃城门前。”
所以说,整部《伊利亚特》的主线,在阿基琉斯的愤怒背后,就是阿基琉斯的命运,两者互为表里。为了强化命运这个主题,荷马在叙事上也匠心独具。你读《伊利亚特》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奇怪,《伊利亚特》后面四分之一的篇幅才以阿基琉斯为中心展开。第十六卷之前,阿基琉斯出现在诗中的地方不过区区两三处。这种让主角“缺席”的谋篇布局,正是荷马的匠心。前四分之三的篇幅,都是为他受辱后在生命与名誉间的重新选择做的铺垫,他这个人虽没有出现,但他的死亡命运却一直笼罩在叙事中,让人总是感觉,阿基琉斯虽然“缺席”却又似乎总是“在场”。
另一个用来衬托阿基琉斯“不在场”的,就是敌方的英雄赫克托尔。赫克托尔是特洛伊大王子,特洛伊保卫战的心脏和灵魂,他从始至终都不停地在战场上厮杀,是出场最多的战场英雄。他精通战术,带领特洛伊联*多次冲击希腊人的阵营、战壕和船只。《伊利亚特》给听众制造了这样一种感觉:赫克托尔是两*中除阿基琉斯外最勇武之人,是最令希腊人“发抖”惧怕的灾星。诗中屡屡出现这样的场景:阿开奥斯人被杀人的赫克托尔猛烈追击,狂叫着惊慌地奔向船舶和赫勒斯滂托斯。
如果我们问《伊利亚特》中谁经常出战打头阵?谁给敌人带来更多灾难?答案也许应该是赫克托尔。一直忙于筹划战事、战场杀敌的赫克托尔,跟脱离战场、袖手旁观的阿基琉斯,两人的对照太鲜明了。荷马用这么多篇幅渲染赫克托尔在阿基琉斯出场之前的赫赫战功,无非是要烘托希腊人失去阿基琉斯的力量后,是多么不堪一击。可以说,只要阿基琉斯“缺席”,只要他冷眼旁观,赫克托尔就是特洛伊战场上最勇武的战士
所以,荷马不遗余力地渲染赫克托尔像战神阿瑞斯的形象,让他获得许多胜利和荣耀,正是为了衬托他最心爱的英雄阿基琉斯。赫克托尔在前面越英勇无敌,阿基琉斯最后作为他的死敌出场,把他杀了才越有价值,也越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性。在宙斯的天平中,只有阿基琉斯是最终能够跟赫克托尔匹敌与抗衡的英雄。反过来,能作为“无瑕的”阿基琉斯的对手和敌人,也只有这样的赫克托尔。
大英雄撤离战场是很多史诗的故事,不是《伊利亚特》独有。但荷马用这个老题材表现了阿基琉斯这个英雄形象的悲剧性、完整性和独一无二。阿基琉斯面临的困境,是悲剧性的困境。神明给他安排的命运如此吊诡,把荣耀和生命对立,让他的选择,让他的处境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悲剧。就像我们第一部分里说的,无论人多么英勇无敌,都只是诸神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可就是在这样的悲剧中,阿基琉斯身上的个人完整性从多个角度透射出来,他身上有无所不在的神性,在同僚中他是绝对的权威。他不可侵犯,超凡孤绝,像严苛的自然一样不通人情,但他也有对那个女俘布里塞伊斯、和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柔情。而且他完美的自我中还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连敌人也不得不折服: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看见战场上的阿基琉斯,不禁惊叹于他“如同星辰浑身光闪地奔过平原”,连死对头赫克托尔眼中的阿基琉斯,也是“如同一团烈火或初升的太阳的辉光”。这就是敌人眼中光辉夺目的阿基琉斯。你可以听一听,后世的诗人是怎么评价阿基琉斯的。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众英雄中我尤其爱重他,如此英武而脆弱,他是英雄世界里最成功最易逝的花……诗人很少让他出现在情节里,而是让其他人喧嚣呐喊,他端坐在帐内,是为了尽量不让他在特洛伊面前的一片混乱中世俗化……因为,理想者不能以世俗的面目出现。诗人让他隐退,因为确实没有比这更美好更温柔的方式来歌咏他。
亚里士多德认为阿基琉斯是悲剧英雄的先驱。但常常有人说,阿基琉斯的性格弱点太明显了,他残忍、任性,过分执拗。他和识大体、背负家国兴亡重任的赫克托尔,还有多谋善断、忍辱苟活的奥德修斯都不一样,荷马把他当成纯粹的英雄、理想的英雄,他成为英雄世界中的最高点。而且,荷马为了塑造阿基琉斯,重新塑造了故事里所有其他人物来配合他。《伊利亚特》就是“阿基琉斯之诗”。
插图
最后,我想讲一讲我读《伊利亚特》的感受。《伊利亚特》里的英雄,不论是蔚蓝的爱琴海上,那些擅长行船和投枪的希腊人,还是城墙巍峨的特洛伊城中善于养马射箭、身手矫健的特洛伊人,他们都带着古希腊单纯热烈的气息,让人目眩神迷。为瞬息而生的阿基琉斯,和顾全大局、抛妻别子的赫克托尔,他们的生命都早已经注定一死,他们的故事在荷马的世界里却像花朵一样绽放,单纯却又丰富,热烈而又安详。
荷马英雄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尽管英雄也躲不开凡人必死的命运,他们仍决心在世上留下痕迹,让吟游诗人美妙的声音在世间世代吟唱他们的荣光——荷马的英雄因诗人荷马的歌唱而不朽,诗人荷马也因荷马式英雄而不朽。
这就是荷马的英雄世界的时代精神:生命固然承载着苦难,但英雄是人中豪杰,是“最英勇的人”,他们要为自己、也为族人拼搏,努力在短暂的人世留下美好的名声和世人的认可,这就是人像神一样活着的证据。
《伊利亚特》就代表着这样一种高贵和单纯的古代英雄主义精神。荷马的英雄世界,正是在这意义上,成为古代英雄的标本,和后世效仿的典范,对整个西方文学,甚至西方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插图
歌德曾说,“古代诗篇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天命与完成之间的不协调,在近代诗篇中,是愿望与完成之间的不协调”。《伊利亚特》中英雄的悲剧性命运,崇尚自由意志的现代人很难理解:人的生命如此宝贵,怎么会如此轻易地被掷到诸神的旨意之下。因为古希腊人觉得,人面对的是一种给定的存在,而不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存在。
阿基琉斯选择战死沙场而非颐享天年,赫克托尔选择面对强大的敌人而非携至爱的妻儿逃亡,以及我们之后会听到的《奥德赛》中奥德修斯选择归返家园而不是跟美貌的神女卡吕普索同住。这些,都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自由选择,而是实现某种已经给定的命运的选择。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老司机的文章就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