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月光、乌云与黎明
——评《沉睡魔咒()》
摘要:本文通过对玛琳菲森和爱洛公主的神话原型讨论,指出玛琳菲森-月亮女神与爱洛公主-黎明女神的关系,梳理叙事框架,并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视角,讨论《沉睡魔咒》——女巫玛琳菲森整合意识与无意识,达到自性化之旅。
关键词:沉睡魔咒;荣格;自性化
改编自迪士尼动画《睡美人()》的电影《沉睡魔咒》于年上映,影片以精灵玛琳菲森的“反派”视角,重新演绎“睡美人”这一经典童话,故事角色关系简单,人物善恶分明,尤其是当玛琳菲森显露出“刀子嘴豆腐心”的母爱本性后,影片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反派”和暗黑效果了。
一、故事与角色
与一般印象中不同,事实上,“睡美人”的早期版本中,“王子”只是个趁人之危的国王——公主沉睡中被破身怀孕,生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后因孩子吸出了手指里的亚麻碎片而醒来,凭借着国王留下的戒指找到了他。但等着她的,却是“王子”的妖怪母亲。在即将被吃掉时,“王子”赶到,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救下了公主和孩子。这是16世纪前期巴西尔《五日谈》之《太阳、月亮和塔利亚》中的情节。《沉睡魔咒()》中,老国王亨利(Henry名字含义为“开花的灌木”,Heath的异体,出自中世纪英语)因进攻摩尔森林时被玛琳菲森重伤(与Henry的原初意义形成对比),不得不交代后事,承诺为他报仇者获得王位。之后斯特凡(Stefan代表是皇冠;花环,最早出现于波兰语、德语,名字暗示他要当上国王)为了权力富贵背叛了玛琳菲森,割下了她的双翼,这个人物,无疑契合了巴希尔版本中那个趁人之危的国王。主人公作为精灵,名为玛琳菲森“maleficent”,该词作形容词时译为“有害的;犯罪的;做坏事的”的意思,似乎是个无恶不作的女巫。但在角色设定上,与古希腊神话阿尔忒弥斯有不少重合之处:玛琳菲森是摩尔森林的守护者,那里的花草树木、动物、精灵都是她的从属;阿尔忒弥斯是“自然女神”,掌管荒野、森林、狩猎。影片中玛琳菲森因为斯特凡的背叛,对于男女情爱不再信任;阿尔忒弥斯是希腊神话中“三处女神”之一,厌恶憎恨男女爱情。在“睡美人”的故事中,玛琳菲森诅咒公主在16岁时碰到纺锤死去;阿尔忒弥斯兼具“毁灭者”身份,可以让妇女横死。神话中,特洛伊战争出航前,阿伽门农射杀了阿尔忒弥斯的圣鹿,并吹嘘自己的本领胜过女神,愤怒的阿尔忒弥斯使海面风平浪静,让船只无法启航,并通过预言家要求阿伽门农献祭自己的女儿。之后,阿尔忒弥斯并没有杀死被献祭的公主,反而让她做了自己的祭司。这一点,又对应了影片中玛琳菲森将爱洛教养长大。爱洛公主叫做“Aurora”,意为曙光、晨曦或朝霞。欧若拉(Aurora)是北欧神话中的黎明女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厄俄斯(Eos)。她掌管北极光,代表旭日东升前的黎明。她有时候也被指为极光,不过大多数时间她还是被称为黎明女神,因为欧若拉的含义就是黑夜转为白天的第一道光芒。最后,原本故事中的重要角色王子在影片中只是配角。电影中,菲力王子名为Phillip,英文中有钟情的,爱马仕等意,出自拉丁语、威尔士语、希腊语、英语。这与菲利普王子骑马而来相呼应,但“钟情的”这个含义却让观众小小地惊讶了一下——王子并没有通过“真爱之吻”唤醒沉睡的公主,这说明此时王子的爱并不是真爱。当然,王子与公主此时只有一面之缘,若在这里草率地处理为真爱,显然不合情理。
二、月光与乌云
通过玛琳菲森-月亮女神与爱洛公主-黎明女神的原型比对,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玛琳菲森对爱洛公主的情感的复杂。一方面,玛琳菲森原本与斯特凡关系密切,斯特凡作为玛琳菲森的阿尼姆斯的投射,这正如月亮反射阳光而发光。但斯特凡的背叛代表遮盖月亮的乌云——阴影开始出现。创伤心理学研究(极端案例)多重人格障碍形成时,指出如果来访者当小时候被欺负时,内心就会分裂出来一个强悍、粗鲁、霸道的补偿性人格出现——补偿性的人格实际是创伤下被激活的情结,情结在无意识中不断积累,当它逐渐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机会发作而表现为我们人格与自我的“替代主角”,变成一个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从象征意义上看,个体内在超出正常、过度膨胀导致失衡的心理能量使摩尔森林这一玛琳菲森的内在心灵世界与外界隔离,因为玛琳菲森发动魔法使众多巨大的树木拦住了去往外界的通路。荣格认为那些非常孤独的人完全地失去了人格面具。他还说,这很容易发生在面临灾难的男人身上;他们变得女子气,因为他们外貌上的男子气概力量主要是因为戴上人格面具。玛琳菲森的状况与之非常类似,强悍、极具复仇心的她失去了原本爱好和平的人格面具。影片中,充满复仇之心的玛琳菲森成为个体被情结占据后形成的病理性补偿结构——“替代主角”——那时的玛琳菲森完全是摘下面具的阿尼姆斯,是未整合阴影的个体,她的匮乏感已然成为一个无底黑洞,内在冲突愈剧烈,外显的补偿结构愈被夸大,逐渐成为复仇的女巫,构建封闭的森林。
三、乌云与黎明
故事中,我们看见了2种儿童主题的表现形式——女巫与公主,两者无论从魔法上的强大与弱小,还是品质上的自私封闭与开心自由,均形成强烈的对比冲突,一方面通过这种强烈的冲突来强调个体的心灵困境,另一方面指出了个体的发展方向,儿童主题呈现的是(集体)心理的前意识童年面向,是与过去连接的纽带。这暗示尽管夜晚中月光被乌云遮挡,但并不妨碍黎明的出现。这意味着,黎明到来将驱散乌云,而月亮有时也会陪伴着黎明。“Aurora”意为黑夜转为白天的第一道光芒,是黎明的象征,具有以月亮为象征的黑夜与以太阳象征的白天彼此结合的意象。而爱洛公主作为曾是玛琳菲森的阿尼姆斯的女儿,也可以说是太阳的女儿。自性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爱洛公主的诞生到这一事件的结束,花费了16年的时间,其间,玛琳菲森教养爱洛公主长大,重新认识了她的阴影,但整合阿尼姆斯仍需契机——作为母爱的真爱之吻,标志着黎明的真正到来。至此,诞生出源自个体中意识与无意识整合的形象——经过对立统一整合后诞生的新的故事篇章——结局中众人们的幸福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意象分析《荣格文集》第六卷
《古希腊神话》
电影《沉睡魔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