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你有容貌焦虑吗?”词条的阅读数已达到了7.3亿。搜索关键词“容貌焦虑”,相关话题阅读量总数也已超过10亿次。
从减肥、皮肤差、黑眼圈、法令纹,再到漫画腰、胶原蛋白隆鼻、精灵耳、小腿肌肉阻断术,我们对自己容貌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我们审视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节,希望处处精致、处处完美。
在网红、主播等营销运作之下,我们对“美”的定义似乎越来越清晰了,美是有标准的,而这种标准是可以通过锻炼、化妆和整容实现的。比起虚无缥缈的修炼气质,这种有迹可循的美丽显然更实际也更容易。
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变迁、媒体文化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以及其他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因素。简单地下定论“容貌焦虑劳民伤财,应当倾力根除”,将复杂的事情扁平化,未免有些武断。不妨从源头说起,人人津津乐道的“美”,究竟是什么?
何以为美?
——由容貌焦虑浅析美的概念
#1
相信不少读者都听说过“羊大为美”一词——汉语的表意性总能在词形上为我们提供通往其起源的蛛丝马迹。但其实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美”字真正的含义,是一个头上顶着一对蜷曲的羚羊角的人。通过这个意象,我们得以管窥先人们将何种精神寄托在这个字符中。
首先,美是生命的象征。无论东西方文化中,谈及美的起源,无一能避开一个与所有物种紧密捆绑着的终极话题——生存以及繁衍。换言之,美即是生命。
母神雕像(“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约作于旧石器时代。
驰骋在荒原上的野羊代表着自然的生生不息,而头顶着羊角的人则是昭示着人类这一物种在其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展开搏斗的过程中迸发出的磅礴的生命力。所谓“美”,正是在生命光环的映衬之下才得以熠熠生辉。同样的题材出现在古希腊以及古罗马的雕塑艺术中,丰满的肉体不是通往欲望的桥梁,而是被寄托着人类对于“健康”,对于生命力的崇高念想。通过生命力表达美感的做法在当代也有得到表现。日本摄影师,当代艺术家荒木经惟先生将“被捆绑的肉身”这一意象融入摄影作品中,为的只是给予观赏者那一瞬间在一片绝望、满目凋败中依然感受到蕴藏在生命底部、超越世俗的美。
选自《荒木经惟摄影作品集》
也正因为美是生命,美具有了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压迫,亦可以是征服;它在我们身边切切实实存在,却也架起一座沟通现世和精神世界的桥梁。这种力量从原始的本能逐渐演变成了人类的精神追求,伴随着这一过程,人类文明得以脱胎换骨,从战胜自然一步步走向战胜自己,透过力量展现自身自由独立的人格以及尊严。
“掷铁饼者”定格了力量爆发前的一瞬间,在无限的张力中表现人类肉身与精神崇高的美感。
#2
在当今各种场合和语境下,美这一概念仍时常被提及。然而,这些对美的热议,大多是错误的解读,美的概念逐渐重构,也逐渐变质。美的概念在无形之中逐渐肤浅化、片面化,也逐渐走向极端。
被误解的美的概念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当下,我们在谈论美的时候,往往下意识地将美与外观和容貌相联系,而逐渐淡忘了美更纯粹的深层内核——内在与本源层面上的美。现代语流中我们谈及美与美的代表,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往往更多是容貌上的、外观上的美,而忽视了美本身的全面性与多层次性。与此同时,在这种思维模式与观念促使之下,我们对美的追求也始终在单纯追求容貌与外观之美这一层面上原地踏步。爱美是人之天性,古往今来,人类从没有放弃过对美的追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绝不应肤浅地停留在外表和容貌上,而应向往更全面、更深层的美。一旦人们止步于追求外在美,容貌焦虑也就无可避免地蔓延开来。
《听见她说》剧照
当我们在谈论美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该谈论什么?或许当我们能够重新正确认识和解读美时,我们便不会再轻易深陷容貌焦虑的囹圄。我们开始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