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顶尖大学被富人小孩承包,由美到中,教育分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当今时代,我们不难发现,名校越来越多地被精英家庭的孩子所包揽,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资本和教育出现了一种“诡异”的平行传承现象。

近些年来,“减负”一直频繁大众提起和讨论,普遍认为学生负担过重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这导致部分中国家长十分羡慕美式教育,期盼能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解放,一边快乐成长,一边充满想象和创造。

图片来源自Google

但了解美式教育的人应该都知道,在美国,所谓的宽松教育都是留给穷人的,而精英家庭则在子女教育上显得“野心勃勃”,“鸡娃”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也就是,美国的教育是分层的。

而当“减负”这样的字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察觉到,中国的教育分层正在渐渐形成...

图片来源自Google

社会分层导致教育分层

在美国,早期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基本上都是上流社会的子弟,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是被优势群体垄断的。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社会的主流阶级往往掌握着十足的优势。自19世纪早期开始,最早的WASP精英阶层(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的简称),原义是指美国的新教上流社会,即殖民时代来自英国(尤其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移民,他们牢牢占据着美国的上流社会。

他们的子女在教育上享有绝无仅有的特权,子女从私立中学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升入常春藤盟校,学习上流社会的习俗、礼仪、举止,并在此期间与其他名门望族建立联系,接下来他们的舞台就会是在美国的财经、文化和政治等各大重要领域。

但这么做难免会遭致非议,于是他们尝试制定一些偏向自己的录取门槛,比如哈佛和耶鲁大学规定,入读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希腊语和拉丁文的测试,但是实际上,其他族群的公立学校是不教授这两门语言的。

图片来源自Google

这个具有明显偏向性的规定很快就被废除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他族群开始兴盛起来,其中在教育方面最具有突出优势的就是犹太人。

彼时学校用成绩选拔人才,很快,犹太移民在常春藤盟校的入学率一路飙升,WASP感受到了压力,他们害怕自己孩子的资源被进一步抢夺,于是修改了录取标准,在成绩要求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系列有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体育素质、社交能力、领导力品格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名校一直以来都在为主流阶级服务的,虽然吸纳了一小部分其他族裔的精英,但一般都有严格的数量限制。

直到中产阶级崛起,他们在培养孩子上投注了巨大的精力,使之不断向学校的标准靠拢,因为他们深知,把握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是稳固社会地位最重要的一步。

图片来源自Google

美国高校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一代藤校,代代藤校”,一方面是因为精英家庭比底层家庭更懂得教育和知识的力量,因此他们用手里可动用的资源、财富建立起了高高的教育壁垒,一步步将他们精心打造的孩子送到社会的上层。

另一方面在美国常春藤名校中,每年有40%左右的学生属于“SpecialClass”,即他们因为某些方面的优势而在招生录取中收到了“特殊照顾”。

这些人群包括了:

1.校友子弟(仅限父母或祖父母曾经是该校的本科学生,研究生不计。)

2.超级运动员(国际级、国家级至少是省级的优秀体育队员。)

3.少数族裔(如非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美国原住民、阿拉斯加及太平洋岛屿原住民。)

4.捐助者(如果学生家庭为学校提供可观数额的捐助,学校会考虑增加学生录取的机会。)

5.与学校董事会有特殊关系的特殊人士(例如:社会名流、金融大亨、知名政客等。)

从本质上来说,美国教育分层只是社会分层一个侧面反映,在政治经济的博弈上,即使是神圣的校园,也未能免俗。

图片来源自Google

即使发展到今天,美国各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都有着明显的不公。

由于当地社区自治,公立学校的资金来源为当地城市的房产税、物业税等,可以预想,富人区的学校教学资金充足,人才辈出,精英阶级形成了长久而坚固的内部循环。而穷人区的学校勉勉强强,教学质量差,孩子们无法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轻松学习是个“假象”

在我们普通大众的思维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西方的孩子在学习上似乎是更轻松的。但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对于美国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家庭来说,他们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不平等的童年》一书的作者安妮特·拉鲁和她的研究团队,曾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前后断断续续地采访了88个家庭,跟踪观察了12个不同阶层的美国家庭后发现:

美国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父母,在育儿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图片来源自豆瓣

美国工人阶层及住在贫困街区的孩子对待学习确实更轻松、也更“快乐”,他们的小孩放学后往往无所事事,要么在家看电视或者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耍;拉鲁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自然成长”。

而富有家庭的小孩,日程从早到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就连周末也极少有休息的时间。这些家庭会有组织地去培养孩子的认知、天赋、团队协作及领导能力,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协作培养”。

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的一项调查也发现,富裕家庭的父母会花大量时间陪子女读书,并完全按照日程安排子女跳芭蕾、踢足球、学编程、参加课外项目等等活动。要是遇上多子女的富裕家庭,光是处理孩子们上下学的接送,就是一项需要精细化管理的作业。

美国中产阶层的小孩课外活动被被各种体育运动所占据

他们的父母希望借此培养小孩的

意志力、领导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精英阶层的家庭薪资待遇更高,也更重视子女的教育。要知道,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完全免费的,但在美国的高中,没有一个学校或者老师会给学生提供SAT或ACT的考试辅导,于是,辅导班成了考试必备。但孩子周末报个补习班,随随便便都要花上几万块,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支付得起,因此他们的SAT成绩也会相对更具有优势。

除此之外,美国高校在录取招生时十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