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俄罗斯作家伊万·布宁诞辰周年。伊万·布宁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或许是个熟悉的陌生人。一方面,他的诺奖作家身份很多人都知晓,但另一方面,他又远不如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作家在中国家喻户晓。高尔基曾说:“俄罗斯文学如果失去布宁将会暗淡无光,将会失去他孤独漂泊的心灵中彩虹般的光辉和璀璨的星华。”
这到底是怎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又因何享有如此高的声誉呢?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办了“朝内文学公益讲座”之“伊万·布宁:爱过就是幸福……”,张建华、周大新、潘鸿海、宋强和塔玛拉·卡西亚诺娃等嘉宾共同围绕伊万·布宁的作品进行了分享。
伊万·布宁伊万·布宁:传奇的一生
年10月22日,伊万·布宁出生于俄国沃罗涅日省的一个破落贵族之家,因家境贫困,在中学只上了五年学就辍学了,在大哥的辅导下完成了中学学业。他大量读书,广泛涉猎文学,并且很早就显现了文学才华。8岁时,布宁写下第一首诗,17岁时在《祖国》上发表了诗歌《乡村乞丐》,加上之前发表的《悼纳德松》和之后发表的长诗《叶落时节》,引起了文坛的注意。
不久,布宁的名字就开始和列夫·托尔斯泰等知名作家出现在同一个杂志上。年,布宁出版第一部诗集,那是他青少年时代习作的结晶。年伊万·布宁接受高尔基的邀请到知识出版社工作。年因写作诗集《叶落时节》和翻译美国诗人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获得俄国科学院最高奖普希金奖。年结婚后,他多次到欧洲和亚洲旅行。年俄国科学院再度授予他普希金奖,并宣布他为荣誉院士。年,伊万·布宁第三次获得普希金奖,并在这一年发表了他的重要中篇小说《乡村》。年伊万·布宁乘一艘希腊小轮船离开俄国赴君士坦丁堡,经巴尔干,最后定居法国。
年,他在巴黎的《俄罗斯报》上,首次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前四部,三年后由《最新消息报》发表第五部。年他以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用很短的时间就花完了奖金中的12万法郎,还收到了2万份求助请求。年,著名作家库普林就收到过布宁的救济。二战期间,他衷心祈愿苏联胜利,在自己的别墅里掩护了被法西斯分子追杀的人。至年,他精心创作了爱情主题短篇小说集《暗径集》,他认为这部爱情小说集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年10月8日伊万·布宁在巴黎逝世,遗体葬于巴黎市郊俄国侨民公墓。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布宁美文精选”系列。《布宁诗文选》中的46首诗和20篇散文,展现了作家在诗歌和散文领域的最高创作成就,《布宁短篇小说选》遴选了最有布宁个性色彩的17篇短篇小说,《暗径集》是作家的自选集,也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作品集,全方位展现了布宁式爱情书写。这套书延续了“屠格涅夫自传体小说”“普希金经典文选”的风格,是小开本的精装书,配有原版的插图卡。
《布宁诗文选》大自然是布宁诗歌重要题材
布宁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均有重大建树。但张建华认为,诗歌是布宁多样性创作中颇具活力的先导。“8岁时他就写下了第一首诗,30岁之后,他才更多写散文和小说。在19—20世纪之交,现代主义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大背景下,他的诗歌创作却始终遵循着普希金、莱蒙托夫、费特、丘特切夫等人的传统,从题材到题旨,从语言到表达方式,只是融入了他的现代思考,找到了属于他的与俄罗斯古典诗歌对话的方式。”
“大自然是布宁诗歌的重要题材,大自然每一种色彩的细微变化都在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