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亚历山大大帝一生洗不掉的污点,希腊名城为 [复制链接]

1#

底比斯的毁灭

公元前年9月某日,希腊名城底比斯(Thebes)城内战鼓雷鸣、喊杀震天,大批马其顿士兵如潮水般从城门和城墙不断涌入,而底比斯守军无力抵挡节节败退。面对如狼似虎的敌军,底比斯军很快全线崩溃,血腥的巷战渐渐演变为更加血腥的屠城。

胜利者在城中四处搜寻战利品,妇女、儿童、老人统统未能幸免,你在电视上见到的这里全有,你在电视上见不到的这里也有。屠杀、奸淫和劫掠发生在每一座神庙、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屋、每一块农田,呐喊声、撞击声、马嘶声、辱骂声、尖叫声、哭嚎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首恐怖的交响乐。

当夜幕降临,马其顿军的统帅——亚历山大终于下令停止屠杀,此时已有个底比斯人成为刀下之鬼,而马其顿军却只在攻城战中损失了人。

这位亚历山大便是日后彪炳千古的亚历山大大帝,和后来那些辉煌胜利相比,这次攻城只能算一场小胜。然而在次日的战后会议上,亚历山大下达了一个令整个希腊世界怵目惊心的命令:彻底毁灭底比斯。

整座底比斯城除卫城和神庙外皆被夷为平地,所辖领土被亚历山大的同盟城邦瓜分,幸存的居民除神职人员和“马其顿的朋友”外均被卖为奴隶。不过出于对希腊文化的尊重,亚历山大赦免了大诗人品达(Pindar)的住所及其后代,于是品达故居连同卫城、神庙一起成为废墟之上唯数不多的幸存物。

底比斯,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曾称霸希腊极盛一时的七门之城就这样毁灭了。人们为之痛惜的同时不免会想:亚历山大为什么要如此残忍?

一生污点

毕竟“屠城”这种极端行为一直为世人所诟病,更不为现代人道主义所容忍,虽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大多是桀纣之君的专属技能和特殊嗜好,像亚历山大这样雄才大略的明君不应犯这类错误,这简直太low,太对不起观众了。

于是许多人为亚历山大感到惋惜,觉得一生辉煌染上了污点。也有人对此感到愤怒,认为他的“仁慈”不过是欺世盗名,屠夫根本配不上“伟大”二字。

对此我只能表示:有这样想法的人可能是文艺作品看多了。毕竟美化主角是文艺作品的惯例,特别是那些在历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主角。

但从历史客观角度上讲,作为杀伐决断的一代雄主,有时不得不残忍一下。纵观亚历山大的一生,类似暴行虽不多,但也有那么几次,比如在提尔(Tyre)和加沙(Gaza)。如果我们深究其内在原因,或许就能理解亚历山大的“苦衷”。

亚历山大为什么要屠戮底比斯,并将整座城市毁灭?

愤怒还是迫不得已?

表面上看是亚历山大的愤怒直接导致了这一结果,而这也是他的性格所致。亚历山大是一个急性子,而且自尊心和报复欲极强,不过因为受过良好教育,平时可以把这种暴躁用修养隐藏得很好,但若真正被激怒便会展露无余,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就像秦王嬴政所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但如果把这起惨案的外部原因简单地归为愤怒引发的偶然事件,那就太小看亚历山大了,纵观他的一生,在一些小事上的确容易情绪化,但每逢大事他总能表现出惊人的冷静并作出准确判断。

底比斯是希腊名城,在不到一代人之前还是希腊半岛的霸主,曾孕育出诗人品达、军事家伊巴密浓达这样的杰出人物,无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在希腊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毁灭这样一座名城,绝对是一件惊天大事,亚历山大没有理由不深思熟虑。

马其顿是希腊地区的新晋霸主,亚历山大又登基不久,可以说他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早在他登基之初希腊各城邦就试图反叛过一次了,幸亏被他及时平定才没酿成大乱,而前霸主底比斯正是那次反叛的主谋之一。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他这次饶恕了底比斯人,或许能获得短暂的和平,可等他离开欧洲远征亚洲时,谁又能保证这些不安分的希腊人不再次举起反旗呢?亚洲有数万里之遥,只怕路还没走一半,后院的火把老家都烧没了。

怎么办?必须给希腊人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才能换来长久的安稳。而底比斯名声本就不佳,把周边邻居都得罪个遍,这些邻居倒向了亚历山大,并怂恿他严惩底比斯人。亚历山大要做的只是一次顺水推舟的残忍,这实在是一笔再划算不过的买卖!

一位真正的君主,残暴永远都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

也许有些人不愿相信这位传奇大帝怀有这么阴暗的心理,但笔者想说的是:永远不要用道学先生的标准去衡量一位君主,这样不会显得有多正派,只会蒙蔽看清真相的双眼。

所以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说:“为了大局作恶不必自责,许多恶事能带来福祉,而许多表面上的善事只能带来灾难。”他还说过:“伤害要采用雷霆手段,一次性彻底解决,不可迁延日久。施恩却正相反,要春风化雨缓缓而行,让人民充分品味恩惠。”我不知道马基雅维利写下这几行时脑海里想的是哪位大帝,不过亚历山大碰巧全都符合,否则他就不是大帝了。

事实上亚历山大从一开始就在缓缓“施恩”,直到毁灭底比斯后也未停止。

破城前他多次劝降底比斯,即便善意遭到攻击也保持了耐心,其目的就是想向全希腊宣示自己对底比斯的仁至义尽,是底比斯人自己执迷不悟,而他在愤怒之下攻城也是无奈的选择。

破城后他又及时终止了屠杀,因为此时杀人除了泄愤外没有任何好处,贩卖奴隶却能填充他日渐空虚的国库。

至于他让盟友提议,其实是纵容底比斯的仇家对其判处死刑,在实现目的的同时不但推卸了责任,还体现了民主,真可谓一箭三雕。

底比斯的土地被分给了四个曾受它欺凌的邻邦:普拉提亚(Plataea)、奥科迈努斯(Orchomenus)、特斯匹伊(Thespiae)、科罗尼亚(Coronea)。普拉提亚和奥科迈努斯曾被底比斯毁灭,现在得以重建,两个城邦的人们对亚历山大感激涕零,颂扬他的再造之恩。

当最后亚历山大下令毁灭整座底比斯城时,“竭力”保住了神庙和品达故居,还专门特赦了一批人,再次展现了仁慈。有一个小故事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情况:

说是战后有一位底比斯女子被士兵们带到亚历山大面前,她因谋杀军官罪需要联军统帅亲自裁决。

原来这位女子在屠城中惨遭色雷斯籍军官凌辱,还被勒令交出金银财宝。女子佯装同意,将军官带至花园的水井边,声称在城破时已将值钱的东西全都丢到了井里。趁着军官俯身查看之际,女子一把将他推到井里,并用大石头将其砸死。

亚历山大仔细端详这位女子,见她面无惧色,仪态大方,一看就不是出自寻常人家,便问其出身。

女子朗声道:“我乃瑟吉尼斯(Theagenes)的姐妹,我兄弟在喀罗尼亚(Chaeronea)会战中担任指挥官,与你的父亲腓力殊死战斗,为捍卫希腊的自由而英勇牺牲。”

“喀罗尼亚……”亚历山大不禁回想起那场让马其顿称霸整个希腊的著名战役,当时还是王子的他在战役中担任副帅,也是他率领骑兵对敌人发动了致命一击。自那以后全希腊都对他敬畏有加,可眼前这位女子竟然毫不怕他,这份胆色足令他感到惊奇。

而令在场所有人感到惊讶的是,亚历山大随即下令将这位女子释放,承诺她和她的儿女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总之无论是惩罚还是施恩,亚历山大都用超凡的手段实现了政治目的,其它参与反叛的希腊城邦迅速归服,而那些尚在观望的城邦也认清了现实。

通过一系列漂亮的行动,亚历山大清除了所有外部威胁,然而此时的世人还不知道,属于他的伟大征程才刚刚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