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现代科技发达,但更加重视“工匠精神”,推崇以“鲁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工匠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精神,将其视为国之重器,未来进步的推手。
品读有关鲁班的民间传说故事,我们剖析历史真相,冷静地想一想,在那些离奇的神话故事背后,有没有一种可能:
鲁班造物传说中的“机关鸟”“傀儡人”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古代黑科技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还是看看历史和民间传说是如何记载这位神奇的工匠“祖师爷”。
根据历史记载,鲁班并不是他的姓名,而是称呼,他本姓公输,名班。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所以后人简称为鲁班。
鲁班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工匠,但并不是唯一,与他同时期还有一位能工巧匠,那就是墨子。
和鲁班一样,两人都精通“奇技淫巧”,但鲁班更侧重于手工制作,集工匠、大匠师、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注重技术与生活的运用结合。
以公认的史料来看,鲁班发明了不少实用的工具,有据可查的包括曲尺(鲁班尺)、墨斗、云梯、攻城车,钩具(水战之用)、石磨、机封(起重机)、伞、改良了锁钥和打井的方式。
而史书《墨子·公输》中,鲁班曾和墨子有过一场精彩绝伦的对决。
当着楚国国君的面,两位“大工匠”在宫殿之上攻守对抗。
鲁班主攻,拿出各种无坚不摧的攻城器械,向墨子摆出了城池模型发动全方位攻击,墨子则沉着应战代表守城方,以精妙的防御手段一一破解,以此劝说楚国退兵,不攻打城池。(电影《墨攻》有所体现)
两人你来我往,最后鲁班所能想到的攻城方法全部被墨子破解,鲁班恼羞成怒,提出自己还有一计,只要杀了墨子,就没人能知道破解之法。
墨子淡然一笑告知楚王,自己早已将所有方法告诉了自己的弟子,自己即便死了,楚国也无法攻克宋国。
这场巅峰对决最终以楚王认输,鲁班甘拜下风结束,成功消弭了一场战争于无形,避免了生灵涂炭。
这是有关鲁班最为有名的记载,抛开鲁班无视数万民众生死的冷漠不谈,他确实是当时最为杰出的工匠,制作的各种攻城器械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用器械取代人力,以更快的战斗效率,为未来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
人力终究有极限,而机械取代人类势不可挡。
相对严谨的史书,在民间文化中,鲁班则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匠,即便拿希腊神话中最巧夺天工的的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相比,也是黯淡许多。
首先在传说中,鲁班是第一个制作飞机的人,和现代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飞机不同,鲁班削竹木做成木鹊,就能上天三日而不落地,其还能载人飞行。仅此一点,即便是现在科技也无法实现。不得不说,这个传说实在过于离奇,不可思议。
如果从科学角度去理解,这种飞行器完全违背了常识,既没有推进设备,也没有动力转换设备。然而深入分析,即便这些东西不是鲁班发明的,如果没有出现类似的飞行器,后人怎么能杜撰出这等惟妙惟肖,身临其境的传说的呢?
仅靠做梦吗?显然是不够了。所有的梦都基于某种已经存在的现实,而绝非纯粹的架空。这就好比狗无法梦到自己开飞机一样?
对于史书,人们一直存在争议。那就是传说是否可信,或者说传说的背后是否就是真相。
由于年代久远,越早的历史往往更加扑朔迷离,翻开《山海经》《抱朴子》等古代典籍,我们不难发现里面记录了大量超越时代的“黑科技”。例如能飞的木鸟,能自由行走的傀儡人,能深入海底的潜水器,甚至还有喷火的飞船。
这些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天工宝物,远远超过的当时的生产技术与科技水平,虽然人们无法了解他们的工作原理,但各种身临其境的描写,让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些东西真实存在过,且有人乘坐过。否者绝对不会留下“宽三丈有余,高六尺,起之烟甚”这样细微的观察。
大胆假设一下,历史可能是这样的:
01
在远古时期,存在着远超人类的外来文明。他们一直默默观察着人类文明,帮助或指导人类建立很多超越时代的宏伟建筑。例如金字塔,三星堆等,让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人类即便制作了这些神器,也无法实行批量生产,最终湮灭于历史长河。
02
这些神器并非人类所制作,而是上一个时代的遗留物,虽然数量极少,科技超过人类可理解的范畴,但其的易操作性还是能够让人们完成基本的运作,但只知其用不知其理,但能量耗尽,零件老化之后,同样成为废物被遗弃。
03
有极少数人通过某种手段掌握了超越时代的科技文明,但他们限于与凡人理解能力的巨大差异,从而未能将这些科学技巧完整传给后人,即便流传下来,也只是凤毛麟角,徒有外表,最终依然被无视。例如神奇的《鲁班书》就是如此。
说到底,鲁班是古代能工巧匠的化身,虽未必是机关鸟、傀儡人的第一发明人,但在遥远的过去,古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愚昧落后,而是曾攀爬过一条鲜为人知的“科技树”,留了无数惊世骇俗的高科技产物。
由于整体文明水平低下,儒家文化的崛起,将伦理放在了首位,摈弃科学探索精神,无法理解这些超时代的高科技产物,将其视为“邪祟之物”,盖上了“奇技淫巧”的标志,让真相最终尘封在传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