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病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中西古代胸衣是古代女性对生存价值、生活理念、审美情趣、内心情感、性爱表达等方面的一种表现载体,它依附于人体,将这种女性内心的情感深藏于灿烂多姿的形式表象之后,蕴含于创意造物的审美意象之中,不论从形制特点、穿着动机与效能,还是其材质与工艺、色彩与装饰等各个层面所传达的丰富内容,都形象地折射了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
从形制看审美功能差异
古代胸衣的形制表征直接决定了中西方审美功能的差异,中国古代胸衣是极富浪漫情调、极其私密性的贴身小衣,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始终没有脱离平面形态,以一种平坦含蓄的特点把古代女性的情感束缚在方寸之间,隐秘而内敛。西方的紧身胸衣则一种张扬而极致的形制,把女性的身段塑造的凹凸有致,性感迷人。
1、平坦含蓄与凹凸有致
中国古代胸衣形制与名称的演变颇为繁杂,在文献史实、传世和出土实物当中出现的就不下一百五十多种。自先秦开始就有关于胸衣的文字记载,较早的称谓是“亵衣”,“亵”有“轻薄、不庄重”的含义。据《礼记·檀弓下》载:“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命撤之。”《荀子·礼论》中也写道:“说(设)亵衣,袭三称,缙绅而无钩带矣。”唐杨惊注:“亵衣,亲身之衣也。”可见,“亵衣”指的是一种贴身小衣,而且男女都可以穿用,没有性别差异,一般不宜示人。
亵衣之后出现了另一种胸衣名称为“衷”。《说文·衣部》解释:“衷,里亵衣。”段注:“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王筠句读:“亵衣祗是私居之服耳,衷则私服之在中者,故言‘里’以别也。”引申为穿在里边。从这些注解中,可以看出最初的亵衣内外衣之分还不够明确,而“衷”则成为内衣的专有名词。《说文解字》中注:“衷”的本意之一是“缠裹也”。可以想象,当时的内衣形制非常简单粗陋,甚至谈不上具体的形制,人们可能就是用布帛缠绕上身成为最原始的胸衣形式。
秦汉时期,胸衣的形制发展成只挡前身呈片状,而背部无后片而呈袒露状,穿着时上达于胸,下掩于腹,称之为“帕腹”,也叫“帕腹”、“帕幞”等。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称:“帕腹,横帕其腹也。”梁王筠在《行路难》中曰:“……粕褛两边作八绿。褛带虽安不忍缝,开孔裁穿犹未达。……”这一时期还流行一种胸衣称为“抱腹”,上下缀带,穿时上带系结于颈,下带系结于背。这两种胸衣都是上下有带,系绕固定于上身。随后,在帕腹的基础上,出现了“心衣”,其形制与帕腹、抱腹并无太大区别,只是把系绕的带子换成了钩肩,所谓的“钩肩”就是在胸衣前片肩部两端各缝一条宽带,后片只有一条横档,两端固定于前片中间的边缘部位,宽带再缝在横档上,穿着时双臂直接穿过钩肩即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胸衣称为“圆腰”或“抱腰”,“圆腰”形制从秦汉“抱腹”演变而来。同样是只有前片,后背裸露。前片四角均有细带,穿时上边两条带子系在脖子后边,另外两条围系在后腰部位。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云:“小鬟宜粟填,圆腰运织成。”清倪瑶注:“圆腰,疑‘抱腹’也。……言施小鬟,更束缚其腰,便于舂杵也。”这一时期,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一种背心式服装形制“w裆”,其后演变成一种名为“假两”的贴身小衣,假两,意即“非正宗的裆”。它从正面看与襦裆很像,但不同的是w裆有前后两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通常为两层,夹层可衬棉,而假两有前片无后片,最重要的特点是前片呈方形,这是胸衣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轮廓形。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胸衣亦有很大的发展,有“宝袜”、“袜肚”、“腰巾”等称谓。形制上与“圆腰”并无太大差别,只是普遍会在胸衣上施以彩绣,还根据气候变化,有了单、夹层的区别,少数纳有絮棉。此时代有一种名为“诃子”的物品,最初是女性胸部的装饰品,传说是杨贵妃所创。宋高承所撰的《事物纪原》卷三引《唐宋遗史》中说:“诃子,本自唐明皇杨贵妃作之,以为饰物。贵妃私安禄山,以后颇无礼。因狂悖,指抓伤贵妃胸乳间。遂作诃子之饰以蔽之。”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语》亦称:“安禄山醉,戏引手抓妃胸乳间,妃虑帝见痕,以金为诃子遮之,后宫中皆效之。”由此可知,诃子与普通胸衣不同,在体衫之内,穿时直接接触胸乳的一种贴身之物。至于材质可能是金属制成的,或者是带有金丝的“织成”做的。
胸衣在宋元时期,形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称谓有了改变,一般称“抹胸”“抹肚”、“裹肚”等,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富贵人家用丝制品并
在其上绣以花卉,有单、夹之分。元代时有一种女性胸衣叫“合欢绮”,合欢,指衣上对称的花纹。形制为前后两片,穿时胸前或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出后向前系结。
明代时,女性著于胸间的贴身胸衣称为“主腰”或“主要”。外形与背心相似,且有了束胸的功能。明代秦徵兰《天启宫词》:“泻尽琼浆藕叶中,主腰梳洗日轮红。”注:“以刺绣纱绫阔幅束胸间,名曰主腰。”此外,在年,江苏泰州明工部右侍郎徐蕃妻张氏墓出土一衣,便是主腰。它形似背心,下长至腰,后身制为一片,前身分开,左右各缀钩肩,钩肩与腰际以襟带相连。穿时先覆于后背,左右钩肩朝前反搭,自后边向前围系,如果将全部襟带束紧,明显的呈现束腰之势。
“兜肚”或是“肚兜”是清代胸衣的称呼,这时的胸衣有菱形、方形、扇形等各种形状,上面有带,穿时直接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状,遮住肚脐,达到小腹。而且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贵族多用金链,中等人家用银链、铜链,普通人家一般用红色丝绢。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而后在清末民初时,又演变出“捆身子”、“小马甲”等更加紧身束胸的内衣形制,有些类似于现在的胸罩,但作用却是用来将胸部束平。民国天笑《六十年来妆服志》中说:“自流行了小马甲,……是以戕害人体自然生理。小马甲对胸有密密的钮扣,把人捆住,因从前的年轻女子,以胸前双峰高耸为羞,故百计掩护之。”
反观西方古代胸衣,探寻其演变的源头,恐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希腊克里特岛上出土的持蛇女神像。神像展示的是一位身材凸显玲珑有致的女性,上身穿着饰有花边的紧身上衣,前胸在乳房处开敞无扣,乳下则用绳扣紧紧束住、把乳房高高托起,裸露在外。腰部也收得很细,下身穿用着臀部膨起的逐层扩展的喇叭裙,有六七层之多。整个衣裙的造型,从上至下把女性的美丽曲线都衬托出来。我们可以以此推测在古希腊时期,女性流行裸露前胸、将胸部下缘的身躯紧紧缠绕,束紧腰部的服装,如此一来,被支撑住的胸部便会高高挺起。而且为了追求身体的曲线,发明了束腰的金属腰夹。
古罗马时期,人们习惯穿多层衣服,从一些马赛克画和壁画中可以看到女子胸裹布条的画面。据考证,当时的古罗马女性发明了一种缠在胸部固定乳房的布条,名为斯特罗菲尤(Strophium)的贴身内衣,与腰部有一种名叫“马尼拉尔”的缠腰带共同束出了令人满意的蜂腰及姣好身姿。通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远古代时代的胸衣就是指束胸布和缠腰布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尽管有些女性会用布带束身,但总的形制还是宽松合体的,并没有质地坚硬的衬里等不同种类的束腰用具。西方社会真正拉开了女性束身序幕的还是紧身胸衣的诞生。
大约在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期间,欧洲宽松长袍被紧身服装取而代之,男人穿着紧身上衣和包腿的紧身裤,女人们则穿着内有紧身胸衣的长袍,妇女之中流行种称为科尔萨基(corsage)的合体形短背心,它穿在衬衣外面,用三层布纳在一起,一般从背面或腋下开口,用饰带系合,紧贴身躯。
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时髦的欧洲女性经常穿着裹身的衣服,以达到贴身束腹的效果。于是,出现了一种用亚麻制作的紧身胸衣—-巴斯克式,其中央垫有胶质硬片,制作也很精美,在当时甚至流行为订情信物。让·富凯的名画《阿涅丝·索雷尔》中的主角穿着像圣母玛丽亚那样的、前胸系带凸显胸部的衣服,这种贴身合体的衣服被视为与紧身胸衣最为接近的雏形。
第一件真正的紧身胸衣形成于16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那时代的贵族妇女们在布制胸衣的基础上,开始添加更为坚固耐用的鲸须、兽角和硬布等材料,创造出鲸骨紧身胸衣。而且,胸衣两侧还要额外加上骨条或支柱。随着凯瑟琳·德梅迪西(--)把这种胸衣从意大利引入法国后,迅速风靡到欧洲各国。当时曾有人这样表述这种新式胸衣:“女士们称鲸须紧身内衣(或类似于此的内衣)是她们的支柱,穿于胸腹之间,可使腰身更显欣长挺拔。”16世纪后期,发明了一种像笼子一样的铁丝紧身胸衣——巴斯克依奴(Basquine)产生了,这种紧身胸衣山沉重地骨片和金属丝做成,形制呈倒三角形。它的宽窄与松紧,是山铁链和插销加以调整,使其最终适合身材。这种胸衣不再突出女性的胸部,服装的视觉中心已有胸高点部位向下转移到腰部,女性的细腰成为表现女性性感特征的重要部位,人们甚至开始规定女性的腰围尺寸。据考证,当时英国女皇伊丽莎白皇后因为身材极瘦,还特意为自己特制了腰围13英寸的紧身胸衣。(图3)
17世纪的紧身衣先根据体形弯制鲸须,衬入衣内,乳房上部横嵌一根,在腰部嵌入了许多鲸须,缝线从腰向胸呈放射状扇形张开。到了18世纪的洛可可时代,紧身胸衣称作苛尔·巴莱耐(copsbaleine),在嵌入鲸须的数量和方向上要比17世纪巴洛克时期更为突出。这种形制胸衣使背部挺直,胸衣在背后系扎,勒紧腰部以使胸部突出显得丰满。18世纪后期,女性用紧身胸衣把胸部托起、腹部压平,同时与后凸的臀垫和裙裾形成对比,形成极致的S形。
19世纪,紧身胸衣成为常见的生活用品,尤其在英国,人们把紧身胸衣和女性的贞洁联系在一起,一些有教养的家庭总是在孩子未完全发育前将定型的胸衣穿在他们身上。不过,这一时期的胸衣设计、造型结构和剪裁较以前有很多的改良,更加精细和巧妙,并利用鲸须的可塑性,做成紧身胸裕,使胸衣趋于立体造型化。第一件前部开襟、内衬钢条的紧身胸衣是由法国内衣制造商让·朱利安·若斯兰于年发明的,它使得女人无须别人的帮助,自己就能穿上并脱下胸衣,但是这种看似方便的紧身胸衣直到年才流行开来,后来所有的胸衣都采用了这种形式。紧身胸衣的设计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尚的变化继续发展着,首先,腰围开始下移,内衣被加长,底部的飘带也被三角形和菱形状布料所取代,大部分式样都是正面带有胸罩,背部固定,而且穿着习惯也改变。19世纪后期到年的世界服装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封闭式观念向现代开放式观念转变的过程,人们逐渐从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穿用现代胸罩。至此,西方古代紧身胸衣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通过中西方胸衣形制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由于种族的自然属性的差异,使得胸衣这种紧密接触身体的服装,从诞生之初,就存在着形式天壤之别。中国的胸衣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形制一直是平片的,不突出乳房,甚至后期的束胸的内衣,更是把女性的胸部束得紧而平,用弱化自然体形特征来达到教化女性德行的目的。西方的紧身胸衣就是通过一些外在支撑物来确定胸衣外部造型,追求塑造胸、腰、臀三部分的曲线造型美,人体与空间关系紧密,使西方女性凹凸有致的体形呈现出夸张的立体状态。
2、遮蔽护体与形体塑造
中国古代胸衣的设计理念多集中在实用功能的表现上,如遮羞掩体、卫生保健的作用。早期的胸衣有一名称谓之“泽”。《诗·秦风·无衣》中说:“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宋代朱熹《诗集传》解释为:“泽,裹(里)衣也,以其亲肤,近于垢泽,故谓之泽。”这说明穿在身上的内衣,具有吸收汗泽的功能。更有一种贴身小衣穿在身上具有吸汗的作用,而被直接称作“汉衣”。还有一种以本色细葛布制的内衣,绁裤,也作“亵柈”,贴身穿着可吸汗泽,通常用于夏季。《说文·衣部》:“祥,衣无色也。从衣,半声。”段注:“绁当同亵,……汉时有此语,揩摩之意。外展衣,中用绐繻为衣,可以揩摩汗泽,故曰亵祥。亵柈专谓当繻也,暑天近汗之衣必无色。”宋元时期的抹胸及明清时代的兜肚则开始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有了单、夹之分,冬天穿用的胸衣会絮有棉花,不但有遮羞的作用还可以御寒保暖。这都说明古代胸衣不但可以遮羞使“近身受垢泽”,还可以“夏日吸汗”、“冬日暖胸腹”,使身体适应一定的气候变化,减少来自外界的伤害,保护身体。
关于古代胸衣卫生保健的作用,据考证,清代兜肚有“上兜”、“下兜”之分,“有袋”、“无袋”之分,有袋的兜肚一般有两种用途,一是用来贮藏私密的体己物品;二是用来放一些对身体有益的药材,以达到保健的作用。如“流溢香泽”以麝屑或其他香料贮于兜肚的兜袋之中,“腹为五脏之忌”以姜桂等中草药装入而治腹寒腹有袋的兜肚痛等疾。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就记载了此功效:“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可治腹作冷痛。”
当中国的胸衣仅仅停留在遮蔽保护、吸汗保健等单纯的自然功能之时,在西方呈现的则是完全不一样的功能作用。紧身胸衣不仅束腰,而且使胸部更加丰满,可以说这是最强有力的矫形内衣。在紧身胸衣的束缚之下,最细的腰围竟能只有35厘米,相当于现在人体的颈围尺寸,因此,当时许多人都把紧身胸衣看作是“紧腰带”。不过,女性也确实能够通过穿紧身胸衣来调整不完美的腰臀比例,或者是收紧显露的小腹。紧身胸衣一般分为硬制紧身胸衣和软制紧身胸衣两种。硬制紧身胸衣多用金属制成,将金属制成四片
网格框架,接缝处用合页和扣钩拼合并固定。软制紧身胸衣用多层较硬的布料重叠缝制,多片裁剪。紧身胸衣的结构和裁剪非常精湛,腰部多片斜向破缝,压束腰腹,胸部和臀部则用插入的细长三角形裁片加大容量,使其合体收身,并在裁片的拼缝处以鲸须保型和固定,加强收缩力,后部用丝带再次交错束结系紧。这使得人们一直认为,不论硬制还是软制的紧身胸衣都是可以用来改善或者是隐藏各种生理缺憾的,使那些胸部过大、下垂,或是小腹明显,身材肥胖的女性变得性感而有魅力。
但是,西方进入文艺复兴繁盛时代之后,在主张以“人”为中心的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神权的思想革命之下,给审美文化也带来重大的变化,表现在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上,探索人和自然的美成为重要课题,女性的人体美在这个时期通过紧身胸衣得以无限夸张和延伸。体“S”形的立体美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自然的人体曲线形态而呈现的是一种相对极致的曲线,紧身胸衣作为支撑女性极致曲线美的塑形之物在表现适体基础上形制更为夸张。穿紧身胸衣不但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而且对人体的禁锢和危害也是愈来愈明显,直接的就是令人呼吸困难而晕倒,让女性肋骨受迫缩小,身体内部器官变形。甚至到19世纪初时,就有人在专门写抨击紧身内衣的著名缴文《人造自然与恐怖的时装》(,卢克·利姆那)中列举出了97种由紧身胸衣引起的疾病,而且全部附有杰出医学人士提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