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中记载了一则关于阿波罗和达芙妮的故事:一日,箭术高超的阿波罗见丘比特在摆弄弓箭,便加以嘲讽,认为这并非小孩子的玩具。丘比特心中不平,欲加报复,便暗地里向阿波罗射出了一支金箭。恰逢美丽的达芙妮路经此地,丘比特便将另外一支银箭射向了她。金色箭有让身中者疯狂的爱上所遇见的第一个人的功效,而银色箭却相反,有让身中者无端的厌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的功效。于是,阿波罗便无法自拔地爱上了美丽的达芙妮,达芙妮却唯恐避之而不及。两人一个追求,一个躲避。达芙妮虽然在这期间被阿波罗的琴声所吸引,但当见到演奏者是阿波罗时,再次落荒而逃。阿波罗坚持不懈地追逐,走投无路的达芙妮只好请求河神将她变成一棵月桂树以求安宁。阿波罗对着月桂树热切地告白,达芙妮深受感动,点头致谢。此后月桂常青。
在此,笔者暂且不去深究关于这个故事的版本问题或者其自身存在的矛盾,而是着重从中提炼出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结合以上故事内容,即可称之为爱而不得或者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母题。这类母题典型的结构特征便是:一个男主人公,一个女主人公以及一种类似于故事中丘比特之箭的存在,从而发展出凄转缠绵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的设置古今无甚大不同,但其中丘比特之箭的设置便能够起到管中窥豹的效果。
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因素的作梗,一类是内部因素的心结。
前者的范围可能过于宽广,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的细化。其一是贫富差距。这一点是不言自喻的,其不止于古,而于今更盛,村上春树称之为绝大部分爱情悲剧的缘由;其二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从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抑或是汤显祖的《牡丹亭》等等,古今中外,皆同此理;其三是时代浪潮。我国七八十年代大量涌现的知青文学,个人意志的不由自主,其中就存在不少爱而不得母题的体现。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分崩离析,死生契阔之喟叹亦不在少数。至于人们常常提到的门第观念,我们将其融入到第一点和第二点中去,不作另列。
后者的范围则难以捉摸,或者可以称之为没有范围。托尔斯泰讲,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爱而不得这种典型悲剧母题之中的不幸之钥也是各人皆不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所描述的直子和渡边之间的情感拉扯便是两人心中各自的心结所致;张爱玲《心经》许小寒的恋父情结与她的密友段绫卿的纠葛,致使了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惨淡收场。近现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学科等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文学作品向内转的倾向愈演愈烈,这种母题的表达形式也不再拘泥于过往历程中外在因素的陈述,而是更多的审问人的内心,希冀从中获取答案。
那么,我们就可以作出以下结论:
从横向看,古希腊神话对后世的影响是广阔的,在辐射欧罗巴的同时,也与其他文明地区显示出了某种意义上的共性,体现了世界文学在某种程度上的共同体特征。
从纵向看,古希腊神话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本文所叙述的一类典型母题可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在创作时的沿袭或者是反沿袭,更可以从经典母体结构中具体内容的变化中窥得时代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