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命若琴弦史铁生荒诞故事表象下隐喻的生 [复制链接]

1#

人生只是一个个梦想不断破灭的过程。而当我们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时才发现,真正的美好与神奇,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背后。——史铁生。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年出生于北京。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史老在最狂妄的年纪与轮椅结了缘,之后就病痛不断,但在病痛面前他没有选择妥协与抗争,而是选择与之和平相处。他常常自嘲的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他从最初对宿命的追问到对人生苦难的释怀。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寓言小说,在这部作品里史老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去做任何的铺垫,也没有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博人眼球,但整部作品却充满了对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思考与叩问。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解答人们对生命永恒的追问。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实则充满了人生智慧的故事。老瞎子一生东奔西走只为弹断五千根琴弦,拿出琴槽里的药方,看一眼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当弹断最后一根琴弦时,他欣喜若狂的拿着药方去抓点药,谁知那药方是一张无字白纸。50年的苦苦追寻,50年心里唯一的希望,一切一切都瞬间坍塌。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他是一座文学的高峰,他对生命的见解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让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蹉跎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在《命若琴弦》这部作品里,史老用最朴实的文字追问了生命的意义,同时也给出了人生价值的答案。在这一问一答中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本质与人生的真相。在石铁生的笔下,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去追求,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让生命有延续下去的理由。

而人生的真相就是追求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一切不过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可虽说荒诞,但人生也必须有这样一个目标,就像书中所说,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下面,我将从人生的归宿、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超越三个部分来详细解读下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这其中浓缩了着对生命宿命的无奈、对生存意志的渴望和对豁达人生的追求。

01,人生的归宿:双目失明是老瞎子的宿命,每个人都有无法改变的宿命,因为人的追求与终点之间总有着巨大的距离

故事讲述了师徒二人拿着三弦琴走乡串户,靠说书为生,在老瞎子的琴槽中有一张他师父留下的药方,在弹断一千根琴弦时取出药方,依方抓药,就可以使他双眼复明。对于复明的渴望与对生命的希望促使着老瞎子不停地前行,如同明灯一样鼓励着他完成久违的夙愿,这恰恰象征着人生的归宿,而其中的汗水与艰辛与史铁生的人生轨迹不谋而合。

老瞎子70年的生命历程里从未见过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在他与小瞎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年轻时的他也没有把自己的生理缺陷当成一种人生的烦恼,直到青春年少遇到心中所爱,这时身体的缺陷在人生中显得那么的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再爱一个人,也不会为了他放弃余生的幸福。

这时老瞎子开始了对人生的不满与自我厌恶,就像兰秀儿嫁到山外后,小瞎子的那句话“干嘛咱们是瞎子啊!”于是目标由此而生,即使穷尽一生,也要看一眼这个世界。这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也是一份给人生的动力。从此老瞎子就奔走在大山里的各个村落,不知疲倦的只为弹断一千根琴弦。终于在老瞎子70岁的那一年弹断了根琴弦,可是当他取出药方时却发现那是一张无字白纸,这时老瞎子的世界瞬间崩塌,他再也弹不动,唱不动也走不动了。

其实这就是老瞎子的宿命,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从一开始读者就知道老瞎子的愿望就是作者虚设的一个目标,一个失明了70年的人怎么可能再重见天日呢。可是当每个读者都在为老瞎子的宿命而感叹时,却没有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无法改变的宿命。

以我为例,曾经我想用自己的双腿漫步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上,可是这辈子注定了我只能躺在床上寸步难行。再比如有的人想成为歌星,可是上天却偏偏给了他一副五音不全的嗓子。还有无数人从小立志要当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并也全心全意为之努力,可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差距太大,最后都像老瞎子一样,发现自己永远也做不到,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宿命。就像石铁生在《务虚笔记》中这样写道“人的本性倾向福音,但是人的处境却是苦难。

另外,还有一层目标与终点之间总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那就是人类无休止的欲望,当我们实现了一个愿望之后,新的愿望又会随之而来,这样就形成了无限的循环,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循环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的宿命。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改变的宿命。

这也是作者想要借老瞎子这个寓言故事传递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宿命哲思与现实思考,我们不必在自己的宿命困境中痛苦万分,弥足深陷,因为人生在世都会不断的面临目标与终点擦肩而过,或许换一个角度来看,虽然我们没有达到终点,但追逐终点的过程已经使我们的生命旅程精彩万分,就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到: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对漫漫前程抱着一份激动的希望,以为奇迹就在前方。然而,人生只是一个个梦想不断破灭的过程。而当我们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时才发现,真正的美好与神奇,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背后。

02,生存的意义:从残疾人看到人的残疾,残疾不过是被强化的个体困境,残疾境遇是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缩影

开始时,小瞎子并未将看不见当成一种生活烦恼,他与兰秀儿相亲相爱,但是兰秀儿却被嫁到了外村。这时,小瞎子才意识到与兰秀儿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双目失明,生理的缺陷让他失去了宝贵的爱情,他质疑命运的不公,“干嘛咱们是瞎子”,老瞎子无可奈何地回答“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可见,双目失明是老瞎子和小瞎子的宿命,也是他们无法抗拒的命运。

因为人的能力与欲望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距离,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满足自我欲望,这就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史铁生认为,残疾是上帝对人的缺陷的强调,从残疾人看到人的残疾,残疾不过是被强化的个体困境,残疾境遇是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缩影。

在《我与地坛》这一书中史铁生对残疾有这样一种说法:

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你们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

很难说,健全人就一定比我们活得容易,因为痛苦和痛苦是不能比出大小来的,就像幸福和幸福也比不出大小来一样。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由此可知,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局限性,只是残疾让这种局限性更为突出立体。

因此我们对于残疾的局限性和普世大众的局限性把聚焦点更倾向于残疾,其实残疾不过是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缩影。就像这本《命若琴弦》里面所展示的,小瞎子因为生理缺陷与心爱之人擦肩而过,这是身体缺陷带给他的困苦。

可是兰秀儿又何尝没有自己的局限性呢,因为是女儿身很可能她一辈子的命运都掌握在别人手里,或许她很喜欢小瞎子,也想过嫁给他,可是贫穷让兰秀儿只能听从别人的安排,因此可以说这是健全人的局限性,想来这种局限性带来的痛苦也不会比小瞎子少。

所以小瞎子的局限是显性的,而兰秀儿局限是隐性的,因此人们更容易看到小瞎子的痛苦,而忽视了兰秀儿的苦恼。从个例到群像,《命若琴弦》代表着普罗大众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让残疾人的生命充满了奋发图强的内涵与外延。

03,既然生存困境是永恒的、不可逃避的,那么人们应当如何面对生存困境,实现生命的超越呢?

既然生存困境是永恒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存困境,实现生命的超越呢?史铁生给出的答案就是用过程取代目的,体验苦难、超越苦难,坦然面对人与现实的冲突,以洒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虚无和无尽的生命苦难,在追求中获取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你立于目的的绝境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人生的魅力就在于我们能够用理智的头脑、豁达的心胸、超越世俗的眼光追求生命的真谛。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过程,因为过程是终极意义的寄托,无论什么样的人生目标都不具有终极意义,都无法与生命的困境抗衡,我们只能将对人生目的的焦虑转向对生命过程的珍惜,在奋斗中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找到人生的幸福。

对于老瞎子而言,弹断一千根琴弦就是他的人生目标与生命意义,用师傅留下来的药方看一眼这个自己生活了70年的世界,在野羊坳老瞎子终于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发现药方不过是一张无字天书,不过虽然这张药方不能医好他的眼睛,但却能让他看透生命的真谛。

在绝望颓废了很久之后,他想起了师傅的临终遗言,“人的命就像这根弦……弹好了就够了”。最后老瞎子才对自己的整个生命旅程有了正确的认知,“那就是一辈子被虚设的目的拉紧,生活中丁丁当当才有了生气”,以往的那些奔忙、翻山、赶路、弹琴,乃至悲伤、忧虑是多么快乐。同时,老瞎子悟透了人生的意义:一切人生目的都是假定的,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那张能使自己重见光明的药方,而在于“真正地弹断每根琴弦”的过程。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西西弗斯因为绑架了死神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但西西弗斯却在孤独,荒诞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生命的意义,他看到了巨石滚下山坡的震撼与美妙,感受到了与巨石较量所展现出的力量,看到了超越自我命运的美妙。于是,西西弗斯不在绝望,他回身走向巨石,静观一切与自我命运紧密相连的行为,他发现自己创造了命运,终于感受到了那份独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我看来,老瞎子身上就有西西弗斯的身影,他为“拉断一千根琴弦”而奔走一生后,就如同西西弗斯永不停息地推动巨石一样,在奋斗和奔波中他领悟了生命的真谛,进入了豁达、乐观的生命状态,实现了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绝望与希望、悲观与乐观的生命转化。

写在最后:

史铁生用老瞎子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目标、追求可能像老瞎子的药方一样,是一本“无字天书”,但是这种追求目标的过程却是充实的、有意义的,人生追逐目标的结局可能会让人无比失望,只能用充实的生命过程与之对抗,只能通过弹好每根“生命之弦”,来消解人生这张“白纸”,突破虚无和失望的生命结局。

在对虚无的人生目标进行追逐之后,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获得生命的超越。小说《命若琴弦》中,史铁生以诗意的语言抒写了生命的悲怆,表达了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为人们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