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英博物馆一块刻满文字的石碑,为何能在众 [复制链接]

1#

大英博物馆,毋庸置疑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其中藏品大多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文物,即当时作为殖民大国的英国在其殖民地搜刮来的战利品。对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直没有定论,诚然,没有人能为这些宝贝们分出个先后来。

那被印在博物馆导览图封面的石碑,应该可以算是馆方认定的门面了吧。这块石碑髙.3厘米,宽75.7厘米,厚28.4厘米,重公斤,通体呈现黑色,是花岗岩材质。据记载,这块石碑发现于一个名叫“罗塞塔”的地方,因此将它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于年7月,随同拿破仑进攻埃及的一位法国*官门努瓦,在建设*事要塞的时候,发掘出这块石碑。随后几年,英法交战中,法*战败,石碑便作为战利品转交给了英国,后被当时的国王乔治三世赠送予大英博物馆,一直陈列至今。可这乍一看不就是块刻满文字的普通石碑么,为什么能在众多文物当中脱颖而出呢?

这就必须要认真考究起石碑上的文字内容了。石碑明显被分为了三部分,密密麻麻的刻画有三种书体的文字,从上至下分别是古埃及圣书体、世俗体、古希腊文。不难想到,这三种文字应该是描写的同一个内容。人们在挖掘出这块石碑前已经能解读古希腊文字了,当文字能一一对照时,人们便能尝试把石碑上的圣书体,以及世俗体文字进行破译。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的文明。在现今已发现的古埃及文明遗产中,考古学家在各类石壁上发现了大量的象形文字,被称作是圣书体,并认定其诞生时间约在公元前年。中国商朝的甲骨文约在公元前年才出现,比圣书体的出现还要晚很多。并且中国文明一直发展,从未中断,文字的沿用和演变都有据可考,但甲骨文的破译也才多个字。可想而知,圣书体文字的破译难度堪比摘星,这种文字完全失传,难以辨识。考古学家几近放弃探索这古老文明所遗失的文化,但因为罗塞塔石碑的出现,意味着破译古埃及文字的可能,这重燃起了当时学者们对古埃及文字研究的热情。

大英博物馆官方罗塞塔石碑渔夫帽帽子遮阳帽送女友创意生日礼物M京东查看已下架

这些破译石碑的学者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和法国学者商博良。善于总结的托马斯·杨最先发现在罗塞塔石碑上会重复出现一些用圆圈圈出来的内容。经过一番推敲,托马斯·杨为这种标记方法取名为“王名圈”,一种用来标记神和王室成员名字的圆圈,并认识到,在石碑上被反复圈出的名字可能就是古埃及某个王朝统治者的名字——托勒密。同时,他还发现,圣书体文字书写方向不一定,可以通过内容中动物头像的朝向判断这篇文字的写法是从左向右,还是从右向左。

后来,商博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真正的完成了罗塞塔石碑的解读和破译。他创新的发现圣书体象形文字并非如普通象形文字一般,全部都是用来表意的。圣书体象形文字并不一定指相对应的事物,也可能是指一个简单的发音或者字母。借由这一发现,再结合了其他古埃及语言——科普特语,商博良在年完成石碑的全文翻译,并编撰出一份完整的圣书体象形文字和希腊字母的对应表,制作了首个埃及-希腊双语的字典。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这“字典”翻译了更多的古埃及文献,一点点的完善了古埃及文明的研究,随之,“埃及学”也成功诞生,商博良更是被赋予了“埃及学之父”的美名。

那这块罗塞塔石碑上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是一篇于公元前年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发表的继位一周年的诏书。将当时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继位的合理性以及他在位一年中所完成的成就昭告天下,宣示托勒密五世的权力的至高无上。后来研究者猜想,这份文字之所以用三种书体写,是为了给不同的人看的。圣书体是写给神明看的语言,这种文字在罗马帝国时期渐渐失传的;世俗体是写给当时的埃及人民看的;而希腊文字是给当时的统治者希腊人看的。

罗塞塔石碑刻成后不久,古埃及文明便逐渐趋向衰落,石碑也经历了从诏书沦落为建筑材料的悲惨,甚至在英法的战争中险些成为废墟中的一块。但后来重见天日时,竟成功挽救了古埃及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古文字的破解并不是能在一件文物上就完全解决的,对于古埃及的圣书体象形文字仍然还在破解的过程当中。若不是这块石碑得到了破译,估计到了现在,古埃及的文明可能早就被渐渐遗忘了吧。所以罗塞塔石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是一个文物回流的时代,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也逐渐回归了它们本来的故土。因为各种文明的繁盛,所以才能诞生丰富的文物财产;因为文物的存在,所以才能见证一个文明的兴衰。由此可以看出,对本国文物的回收刻不容缓,对自己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完善也是当务之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