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了,一直爱朱光潜的一段话。尤其在跌落谷底时候,它令我觉得那些失去很渺小,世间另有许多繁华等着我: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啊!”
疲于奔命、头也不回的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明了,所谓的幸运、快乐,其实是一件很主观的事……
WhataWonderfulWorldLouisArmstrong-TheGreatestSongsoftheSS-Volumes1-12(TheCompleteCompendiumAnthologyplusBonusVolumeofOneHitWonders)
总有个瞬间,令你觉得生活不值得吧?
戒不掉的“止痛”奶茶;甩不掉的社畜命运;跳不出的社会时钟;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的中年危机;始料未及的不确定性……或多或少,总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充斥在胸中。
尽管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很多,但到底该如何解决呢?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接受没有绝对的公平、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
接受之后呢,下一步又该如何是好?
你一定发现了:虽然种种焦虑痛苦都来源于你所身处的生活,但它们的答案并不能在狭义的现实中找到,就如同试图用节食来解决暴食症一样是徒劳。
你必须直捣问题的根源、给内心缺失以源源不断的补给,才有可能获得拯救。
所以,这一篇书单要介绍关于艺术、文学和美的三本书,它们都并非对本身领域的枯燥讲解,而是不约而同地深入到无所不在的生活与人的精神层。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能触及心灵和精神的东西,才能成为人生的解药。
暂停纠结,来看看这幅画吧!——《艺术的慰藉》
豆瓣评分:8.8
书籍作者:[英]阿兰·德波顿/[澳]约翰·阿姆斯特朗
推荐理由:读完这本书,你将不再仰视艺术,而是依赖它,将它视为一件帮助自己理解世界、人生、自我的工具。
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对当下的困惑、焦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甚至可以令起伏不定的心情立刻平静下来,并且在瞬间的缓解之后,获得长久的思考。
——假如正当你陷入到对当下生活、工作、人生状态的不满情绪时看到这幅《饮茶的女士》及其相关诠释,你就会了解我的意思。
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饮茶的女士》
作者首先对这幅画做出了描述,指出画家夏尔丹捕捉到了“一个朴素时刻的价值“,他用静美的笔触将简单的陈设和场景表达出来,令人领悟到这种平易单纯的美。
进而提出建议:“以更加公正的态度看待自己,让我们知道自己在既有的处境中已经尽了全力认真生活”,并且“让我们重新看见自己被迫接受的人生当中所存在的实际优点。”
这样的循循善诱贯穿在对本书中件艺术作品的讲解中,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画作,也广泛地包括了建筑、摄影与设计作品,这些作品的选取不囿于“举世闻名”,而更多的是从疗愈人心、与人生产生连接的角度。
奥斯卡·尼迈耶所建造的卡诺阿斯之屋致力于令所有人沉迷于感官享受,不仅仅艺术家或专业人士,就连平凡的职员也可以从中享受到美和宁静。
对应人类的需要,作者借由这些作品呈现出艺术的七种功能:记忆、希望、哀愁、重获平衡、自我认识、成长和欣赏;并且谈论了这些作品与爱、自然、经济、*治等方方面面的深层关联。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每一件作品的描述都生动且深刻,他几乎摒弃了前人基于技术、*治、历史等方面解读的习惯,转而倾重于艺术作品对人的疗愈,令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从中找到与内心的对照。
约翰·戈塞特《一对老夫妇》。作者试图告诉读者:人们都知道自己终有一死,但是令我们无限纠结的并非死亡本身,还有老化、丧失健康、变得干瘪虚弱、丧失重要记忆和体验的过程。我们终将发现,当年那个令自己深感痛苦或者倍享幸福的时刻,都终有一天会淡化成一段模糊的记忆,像这对看上去不那么幸福的老夫妇。细节是丈夫的帽子上戴着一枚隽刻着一对全身赤裸的年轻男女图样的徽章——那似乎是这对夫妇刚刚坠入爱河时的记忆……这幅画显然不是给老年人看的,而是为了嘱咐年轻人:应当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刻。
“艺术的真正志向应该是降低世人对艺术的需求”,这是作者对于人与艺术关系的终极愿望。
——这并非是浅显地指对艺术本身失去欲望,而是希望人们可以“致力于在真实世界实现艺术仅能象征的事物”,从而令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馥郁、充满美好。
去体会,去感动、去寻找自我的热情和自由——《文学回忆录》
豆瓣评分:9.1
书籍作者:木心口述/陈丹青笔录
推荐理由:尽管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但其中所洋溢着的热情、深爱和灼见,却足以感染人心。
当时这两本厚厚的《文学回忆录》在书柜里摆了很长时间,因为太厚了,一直没有勇气翻开。直到有一天,偶然翻开下册看到一段文字:
“年,我乘海船经台湾海峡,某日傍晚,暴雨过后,海上出现壮丽景色:三层云,一层在天边,不动,一层是晚霞,一层是下过雨的云,在桅顶飞掠——我说,这就是拜伦。”
心中一瞬间甚至浮出妒忌: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当得起如此描述?
当你兴趣满满、心中生机勃勃时,会发现自己的热情,已从“文学”燃烧到了“人生”。
令人心生妒忌的拜伦
随后开看这一部《文学回忆录》,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讲到盛行于20世纪的魔幻现实主义,此类惊艳之语,比比皆是。
这部书的诞生自有其传奇性。它是一部讲稿——一部非正式讲稿。
上世纪八十年末,年逾花甲的木心客居纽约,为当时同样身处异国的一小群中国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
说是讲课,其实更像私人文化沙龙:这群人中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每位听课者轮流提供自家客厅作为教室,这一开讲就是五年,被当事者称为一场“文学的远征”。
当年没有录音摄像之类的设备,这两大本《文学回忆录》来自于听课者陈丹青的听课笔记。
一场文学的远征,艺术家们亲密的私人沙龙
你可以将这一部《文学回忆录》理解成一个痴迷于文学的前辈的娓娓道来。
它并非是完全理性和严谨的学术理论,而是一种深情的吐露。你能在这样的情感和洞见中,感受到自由的力量——尤其当你觉得自己被困住、没有同伴的时候。
你至少要留意因飞得太高羽毛被太阳融化而跌落的伊卡洛斯;“狂热陶醉”的酒神精神;能站在宇宙而非*治的高度思考哲学的老子;天下第一伟大的意淫者曹雪芹;被尼采誉为“在心理学上唯一可以教我的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还有很多可供人生做参考的理论,比如大艺术家都有深厚的自我背景;人是可以貌相的;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等等。
飞得太高而终于坠落的伊卡洛斯
木心到底以何为人师呢?就凭着他起码读过一百多遍《新约》、五六十遍莎剧、《唐诗三百首》里最喜欢的那一百首读过一百遍也不止……
这个深情款款、慷慨激昂的故人不是一个高居讲坛的“好为人师者”,故而也更能令你心神激荡,继而收获更为深刻的启示。
看见美,优雅地活在人世上——《谈美》
豆瓣评分:9.0
书籍作者:朱光潜
推荐理由:若你此时正处于疲于奔命而鲜少获得满足的心理困境下,这本书中的内容会带动你重新审视和调试自己的人生。
引言中爱了多年的那段文字,就出自这一本《谈美》的终章。事实上,美的真正意义远远要比它字面上的要深远得多,甚至触及人性。正如作者所一一指出的那样:
第一个层次,直指精神的深层:朱光潜的“开场话”语出惊人——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故而“免俗”是精神高洁的第一要义。
所谓“免俗”,并非去除人生的烟火气而活在云雾虚浮中,而是要懂得什么样的事物、什么样的经验是“美”的、能令人精神愉悦的,然后再将这种“美”的态度推到人生世象中去。
《谈美》的开篇,是由“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引出什么是“审美态度”:木材商人所秉承的是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所秉承的是科学的态度,画家及诗人所秉承的乃是审美的态度
第二个层次,则深入人生之广:
作者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在于将艺术(美的具体化)纳入了“整个人生”,指出“审美人生”与“实际人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其核心正如朱自清在引言中所总结的那样:“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作者有条不紊地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一路讲来,温和而深入地提出美学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
难能可贵的,是宜读性非常高。在作者笔下,“美”这种无形的事物变得具体、清晰、易于掌握。
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请不必太过于在意所谓的“青年”,在物质过剩而美学教育迟滞的时代,读否这本书与年龄实在无关。)之后的“第十三封信”,《谈美》的讲述方式比之后出版的《文艺心理学》要亲切得多,完全不必担心过于专业而影响理解难度。
作者力图找寻生动的例子说明观点,如用希腊女神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作为立足点来区分美感与快感之间的不同;或是用“情人眼底出西施”之类耳熟能详的道理入手,来阐述美与自然的关系……
可以说,他完全是将读者视作亲切的晚辈来写这一本书的——正如其所言:
“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
或许轻松读完此书,你也不得不承认:愉悦的理解、轻松的获得也是一种美感体验……
不谋而合的一点在于:本期推介的三本书都是更偏于作者主观的,它们所呈现的都并非“一定之论”,而更像是一场来自长者的分享。
其实比起“定论”,我更建议将一本书看作是作者的“观点”。因为定论是有“敌意”的,令人要么臣服、要么反抗。而观点是善意的,引人倾听和接受。
有用的部分不仅仅是确定的理论,还有作者看待问题的视角、提出问题的方法,以及对针对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建议。
而对于读者而言,优质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接受和改变,尼采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当发动思考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文:观复采芹人
监制:观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