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眼中的北欧国家 [复制链接]

1#

从俄罗斯进入芬兰,用了十来天的时间“横扫”北欧四国,今天,我结束了我的北欧之行。此时此刻,我已经渡过波罗的海,入住在德国汉堡的酒店里。明天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行程两天),接着去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行程一天),然后回我的祖国,我的家。

十来天的时间,浏览了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四个北欧国,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基本混了个脸熟而已。

首先,我基本搞清了这几个北欧国家是如何来经营各自的柴米油盐的。芬兰,是我们进入北欧的第一个国家,有三分之一面积在北极圈内,国土面积只有33.8万平方千米,比我国面积最小的省——海南省还要小。提起这个国家,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手机鼻祖——洛基亚。确实,洛基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芬兰的经济支柱产业。但遗憾的是洛基亚被微软收购后就在手机江湖里销声匿迹了。现在芬兰主要靠他们的造船业、造纸业以及木材加工业支撑国家经济。上帝给了他们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也给了他们达70%的森林覆盖率。给了他们世界上最优质的木材。上帝是公平的!他们的第二大城市土库,只有17万人口,但世界的顶级豪华游艇大多出自这里。因为寒冷,芬兰的树木生长非常缓慢,所以木材质量举世无双,破冰船、豪华游艇,甚至桑拉房都以使用的是芬兰木材为最高标准。瑞典,那就不用说啦,沃尔沃跑遍全球,67%的森林覆盖,为他们提供了优质的造纸原料。挪威更是上帝的宠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出口石油天然气及其衍生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渔业产品,靠近大西洋,拥有卑尔根这样重要的出海口。(估计可以坐地收钱吧)丹麦,善于经商,善于烧脑,搞的都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东西,比如:胰岛素、耳麦音响、助听器等。

这些北欧国家确实不差钱,但也绝非人们想象的富得流油,他们都是“三高”国家,人一出生就归国家负责,福利保障从摇篮到坟墓。福利高,收入高,税收也高。在哥得堡,我们在一个北京人开的餐馆吃饭,我跟一个来自广东的厨师聊了好一会,他说他是28年前父辈带他来瑞典的(现年50岁),第二年就加入了瑞典籍,他的工资的30%要缴税,现在每年税后收入大概二十几万,老婆不工作,两个孩子,都由国家养着,所以钱够用,90年代就在海南琼海买了别墅,每年冬天回国度假。

北欧是“均富”的国家。因为税很高,高收入意味着高缴税,拿到自己手里的并不会多很多,所以没必要拼命工作去赚钱。大家生活水准都差不多。一路走来,看到北欧的民居都是差不多的坡顶小木屋,就没有我们国家乡村那些豪华别墅,超大庄园和简易民房的巨大差别。我猜是不是因为他们气候寒冷,房子太大太多不易保暖;亦或是北欧人少,房子多了也没人居住?所以,钱多钱少都只能住这样的房子。(这只是我的猜测)

行走在北欧的土地上,边走边上网查阅了解北欧国家的历史和基本国情。均富的国家,好处就是没压力,生活幸福指数高,坏处就是留不住那些能力强的精英,他们没法获得与自己能力匹配的生活水准,就会离开,主要是跑往美国。

北欧人口少,出生还率低,也许是年轻人太少的缘故,他们的退休年龄是65岁。我们的旅游大巴司机是个瑞典人,自我介绍叫“安德森”,已经68岁啦,虽然牛高马大、精神矍铄,但在我们国家,这么大年龄是不会允许从事这种高强度、高节奏且与别人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工作的。北欧人的生活模式是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不管别人闲事。他们最重要的事就是每年6,7,8三个月的度假,只留必须的人维持城市的运转,其他人一律开着房车,带着自行车、皮划艇到意大利南部,希腊度假去,享受阳光,天塌下来,度完假再说。我们一路经停赫尔辛基、哥德斯尔摩、奥斯陆、哥本哈根(北欧四国首都),每个城市都静悄悄的,如果碰上是双休日的话,那就几乎是空城了。

北欧人心态平和,知足常乐,不喜交往。有人调侃说,世界上最容易学的语音是芬兰语,因为他们基本不用语音交流。呵呵。加班是他们最不能接受的事,哪怕几分钟都“NO,他们对婚姻,生育兴趣不大,但他们并非不看重家庭,他们也会在节假日回到父母的家,或者带着父母一起去度假,在峡湾的沃斯小镇的房车群里,我就看到了不少老人跟着孩子一起来度假,也有坐着轮椅的老人由子女推着在外晒太阳。

北欧人,包括欧洲人是从内心真正热爱和平的,一战、二战给了他们足够的教训。所以,战火再次在欧洲燃起的可能性估计不大了。首先,他们人少,没人打;其次,大家都日子过得好好的,谁愿意打呢?,尤其北欧几个国家,面积都只那么丁点大,当初最强大的,国土面积最大的丹麦,现在变成北欧面积最小的国家了,(只有4.3万平方公里了)尽管如此,也没见他们谁因为自己的国土在什么时期丧失归给了其他哪个国家而愤愤不平,更别说心怀仇恨了。跟瑞典不是隔个海峡吗?架个桥就行了!基本无国界,也都不给自己国家的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之间也许会有些小摩擦,小意见,但和平的大方向绝对是一致的。

哥得堡大教堂(瑞典)

这块埋在哥得堡大教堂旁的石头,是为了纪念瑞典一位叫马哈.舍尔德的外交官,当时他是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一直致力于非洲国家独立,飞机在赞比亚失事去世(但这个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石头上刻着他的一句名言:最长的旅行是从内心开始的。

瑞典国王拉夫古斯二世,16世纪中期,他以少胜多,结束了三年的瑞俄战争后,希望找到一个西面的出海口,来到了当时荒凉一片,杂草丛生的哥得堡,他看到了这里的不同凡响,指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说“这是我的,谁也别动”

停满游艇的港湾波罗的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