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罗马五柱式的完善与发展与古希腊三柱式风 [复制链接]

1#

罗马柱式起源于希腊柱式,是希腊三柱式的延续和发展。罗马柱由柱础、柱身、柱头(柱帽)三部分组成,每种柱式都代表着不同的人群:多立克象征男性的雄壮,爱奥尼象征女性的柔美。罗马柱式中无一不体现着人体的比例,是“以人为本”的初步体现。

古罗马所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柱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进,创立了两种新柱式,形成了成熟的5种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克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混合柱式。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末,除屋架之外,均采用石材建造。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这些形式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后古罗马人所称的“柱式”。不同类型的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呈现出各异的柱头形式,包括过梁(额枋)、雕带和檐口。

柱式的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径为一个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计算出包括柱础(Base)、柱身(shaft)和柱头(Capital)的整个柱子的尺寸,更进一步计算出包括基座(Stylobate)和山花(Pediment)的建筑各部分尺寸。柱式的分类包括了古希腊的三个柱式和古罗马的五个柱式,而古希腊的三柱式主要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柯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的希腊,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其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雄强的柱身从台基面上拔地而起。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圆锥台,外廓上举,收分和卷杀都比较明显。装饰雕刻多为高浮雕,甚至圆雕,强调体积。多立克柱式的比例多为1:5.5至1:5.75,开间比较小,在1.2到1.5柱底径之间,檐部较重,高约为柱高的1/3。多立克式极少线脚,偶或有之,也是方线脚,柱身有20条凹槽,台基是三层朴素的台阶,而且四角低,中央高,微有弧形隆起,突出了建筑雄浑古朴之感,因此,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

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在前5世纪传入希腊大陆。其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但却有着复杂、看上去富有弹性的的柱础。柱头装饰精巧柔和的涡卷,外廓下垂,收分和卷杀不太明显,此外,柱帽通常附以一种椭圆与箭头(egganddart)交替排列的装饰线条。涡形装饰最初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后来在角落上被安排呈角度突出,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前4世纪比多利克柱式更为多变适用,不论在正面或侧面观察,都呈同样的宽度。爱奥尼柱式雕刻多为薄浮雕,强调线条。

爱奥尼柱子比例修长,一般在1:9到1:10之间,开间比较宽,约为2个柱底径,檐部较轻,在柱高的1/4以下。爱奥尼式的台基侧面壁立,上下都有线脚,没有隆起。线脚使用多种复合的曲面,串有雕饰,最典型的母题是盾剑、桂叶和忍冬草叶。柱身有24条凹槽,棱上还有一个小段圆面,整体感觉轻倩秀美,优雅高贵,因此,也被称为女性柱。

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俄瑞克忒翁神庙。文艺复兴后,爱奥尼柱称为图书馆和法庭建筑的主导柱式,象征知识和文明。

科林斯柱式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个系统,在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发明于科林斯,故有此称谓。科林斯柱实际上是爱奥尼克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但比爱奥尼克柱更为纤细。林斯柱式的柱头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花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四周有装饰性的锯齿状叶片,一般用的是忍冬草的叶子,有时中间还有成对的卷涡。柱头图案以围绕芼茛叶呈环绕状,装饰效果极强,而且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科林斯柱式细长比和横截面与爱奥尼柱式相同,但是看起来比爱奥尼柱式更加修长,装饰更加丰富,所以也显得更教高贵和奢华。与多利克柱式的质朴壮实和爱奥尼亚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装饰性,在华丽美观之余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罗马科林斯柱式样子与古希腊科林斯柱式一致,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高大。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部分由两层毛茛叶和涡卷图案组成,涡卷图案成对出现。装饰华丽的科林斯柱式在希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反而到了罗马时期,被罗马人完善并加以利用,广泛用来建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建筑物。

塔司干柱式是罗马最早的建筑形式,是多立克式的一种更粗短的变体,是处理最简单、比例最粗壮、稳重的一种柱式,也有人认为,它是希腊柱式基础。塔斯干柱式去掉了多立克柱柱身的齿槽,更为平滑,略有收分和卷杀。柱础是较薄的圆环面,由一半圆线脚和方石组成,檐部也较为简单,额枋为一块平滑的石条和一个小方脚组成,并加饰以过度的线脚。

罗马人将古希腊爱奥尼柱式顶端的涡卷和科林斯柱式的毛莨叶相综合,形成了更为复杂、华丽的混合柱式。它的柱身、柱础和基座比例与科林斯相同,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秀美。

柱式作为基本的建筑造型手段,在罗马帝国流行,形成统一的罗马建筑风格。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里给柱式本身和柱式组合作了相当详细的量的规定,用柱身底部的半径作量度单位。

典型的希腊柱式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与科林斯柱式三种,希腊柱式后来为罗马所继承与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创立了两种新柱式:塔司干柱式和混合柱式,并制定出了柱式的比例关系,形成了成熟的5种柱式。这些柱式规范的影响非常深远,成为了西方建筑的基本母题,至今仍在被广大建筑师所学习和模仿.

16世纪下半叶,产生了两种潮流影响着柱式风格的发展。一种是刻意求奇,不惜破坏柱式的结构逻辑来创造新的建筑形像,如螺旋式柱身、断折的额枋、不均匀的开间、成组的柱子等,这种潮流被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继承。另一种是刻意求同,给五种柱式厘订死板的规范,消除古罗马时期普遍存在的变,作出苛细的量的规定,这种教条化的潮流被17世纪的古典主义建筑继承。巴洛克建筑流行于意大利等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区,古典主义建筑流行于法国和北美等地。它们都创造了一些新的柱式组合,但二者在个别手法上互有渗透。后来,法国成了欧洲建筑教育的中心以后,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超过了巴洛克筑,教条化的柱式就在欧洲成了主流,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