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8日星期日,社长有幸作为嘉宾和志愿者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先秦陶瓷字母造字结构体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4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慈溪共同追溯文字源头,探讨先秦华夏字母造字结构和希腊线字母造字结构之间的联系。
OnNovember8,,the2n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hinesePre-QinCeramicLettersandCharactersStructureswasheldinCixi.Morethan40expertsandscholarsfromhomeandabroadgatheredinCixitotracetheoriginofcharactersanddiscussthemakingofpre-QinChinesealphabetsTheconnectionbetweenthestructureandthestructureoftheGreekalphabet.
社长的两个爱好,一个是青瓷文化的国际传播,另一个爱好更早,就是英语学习,虽然人近中年迄今也只是保留了常用交际口语的能力,但是一直喜欢用英语来了解外部世界并与世界对话,因为,跨文化交流带来的精神愉悦构成了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正是因为这样的两种冷门爱好,当这次研讨会的发起人闻长庆老师发来邀请的时候,觉得闻老师所做的这个文化Party非常对口而且愿意参与协助。作为活动的亲历者,为了给慈青社的读者朋友们带来第一视角,社长通过三个层面来分享:
缘起——原始青瓷与古越陶工
众所周知,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而在人类陶瓷历史的进程中,在东汉中晚期成熟瓷器(越窑青瓷)诞生之前,存在着一种介于陶和瓷两者之间的器物形态——原始青瓷。原始青瓷是古越陶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原始青瓷生产技术的革新为后世成熟瓷器的诞生打下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复旦大学郑建明教授就原始瓷的发展概括为:“原始瓷始于夏代晚期,成熟于商代早期,发展于西周早期,兴盛于战国早期,衰落于战国中期。”今天浙江所在的区域在数千年前是古代越国的领地。原始青瓷的诞生、发展与辉煌同越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与越族的兴衰轨迹近乎叠合。原始青瓷不仅是物质工艺的珍贵遗存,也是越地文明的忠实记录。
本次研讨会的发起人是闻长庆、闻果立老师,闻老师同时也是慈溪越窑秘色瓷文化促进会顾问,闻果立是越窑秘色瓷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多年来闻长庆醉心于古陶瓷研究,与儿子闻果立成功恢复了失传千年的越窑秘色瓷工艺,创办了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馆。这20多年来,他收集了数吨古陶瓷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古越时先民已应用类希腊线字母造字结构23个,刻写在陶瓷器上。在研讨会现场,他向参会的领导嘉宾展示了23件刻划有类似希腊线字母符号的古越原始青瓷。
古越原始青瓷类希腊字母标本
此外,闻长庆又发现年前良渚人在陶器上刻写A、B、C、D、E字母体,还有21个造字结构相同的类“古希腊字母体”ΑΒΓΔΕΖΗΘΙΛΜΝΞΟΠΡΣΤΥΧΨ。
TheauthoralsofoundLiangzhu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