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斯拉夫人从来没当过乌克兰的主人,却最终生 [复制链接]

1#

在公元前的最后几个世纪里,古希腊人与乌克兰草原居民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贸易和文化交流决定,然而公元1世纪的罗马人除了贸易与战争双管齐下之外别无选择。到了公元4世纪,随着迁徙时期时代的到来,罗马人与草原居民之间的关系多数时候更近乎战争状态。在这个时代里,来自亚欧大陆和东欧地区的人口和部族大规模流向欧洲中部和西部,最终在5世纪下半叶让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压力下崩溃。

斯拉夫人来到乌克兰

乌克兰在戏剧性的迁徙浪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场导致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入侵者曾在乌克兰经过,其中有哥特人和匈奴人。迁徙浪潮终结了包括斯基泰人和萨尔马提亚人在内的伊朗游牧部族长久以来对黑海大草原的控制。哥特人拥有日耳曼血统,而大多数人认为匈奴人发源于蒙古大草原。到了6世纪中叶,匈奴人已经被一些说突厥方言的部落取代,消失无踪。

哥特人和匈奴人都到过乌克兰,还统治过乌克兰,最终都离开了,然而另一个被迁徙浪潮的涌动推到前台的族群却拒绝离开。这就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在公元前年到前年之间从东方进入欧洲,并在东欧定居下来,他们把黑海大草原以北的森林地带视为自己的家园。

斯拉夫人第一次在历史上被人注意到是6世纪初,他们出现在已被哥特人和匈奴人削弱的拜占庭帝国的边界上,随后迁入巴尔干地区。斯拉夫人的故土位于第聂伯河与维斯瓦河之间的森林地带和林草混交带,主要是今天乌克兰的沃里尼亚与普里皮亚季沼泽地区。后来斯拉夫人从他们藏身的森林地带来到了草原上,并给查士丁尼大帝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大帝在年至年间统治着拜占庭帝国,他雄心勃勃,曾尝试恢复包括东西两部分在内的整个罗马帝国。在多瑙河地区的边境上,当地部落无休无止地攻击着拜占庭人。查士丁尼大帝决定在这里采取攻势。他派自己的近臣、军事统帅奇里布迪乌斯在多瑙河以北作战。奇里布迪乌斯在对安特人的战争中取得了许多胜利,让查士丁尼大帝得以将安提库斯”加入自己的帝号。然而胜利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三年后,奇里布迪乌斯战死,查土丁尼大帝放弃了越过多瑙河的尝试,重拾多瑙河沿岸边界的防御政策。

查士丁尼大帝恢复了罗马帝国古老的“分而治之”策略。到了6世纪30年代末期,安特人已经在对斯科拉文人作战,其中不无拜占庭人的鼓励和诱导,而拜占庭的将军们也同时从这两个族群中为帝国军队招募兵员。即便如此,来自斯拉夫人的袭扰仍没有停止。在与斯科拉文人作战的同时,安特人还是设法入侵了拜占庭位于巴尔干半岛东部的色雷斯行省。他们在这里展开掠夺,掳走大量奴隶,将他们带回多瑙河左岸。

与拜占庭帝国的众多其他敌人一样,安特人为了从帝国国库得到定期的报酬,也成了帝国的守护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安特人声称他们俘虏了皇帝最优秀的将军奇里布迪乌斯,并打算将他奉为自己的领袖。由于奇里布迪乌斯曾被查士丁尼大帝授予”野战军主帅”的称号,安特人的这-举动就会让他们成为帝国的合法公民,而不仅仅是帝国的看门人。这条诡计没有奏效。真正的奇里布迪乌斯当然早就死了,冒充者被抓了起来,送到查士丁尼大帝面前。安特人也只好接受同盟部族”的地位,成为这个大帝国的盟友而不是公民。

拜占庭帝国的这些新盟友到底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样的外貌?以何种方式战斗?拥有何种信仰?安特人与斯科拉文人拥有共同的语言、宗教和习俗。斯拉夫人是一个半游牧族群,住在”简陋而彼此相隔很远的棚屋里”。他们经常改变居住地,斯拉夫战士都是“个头很高、身体粗壮的男子”。从各个方面来讲,他们都不卑鄙,也不作恶,然而他们仍保留着匈奴人的所有质朴尽管满身都是污垢。拜占庭的《战略》记载,当他们身处战场时,

大多数人会徒步向敌人发起攻击。他们手持小盾牌和投枪,却从来不穿胸甲。事实上,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连汗衫和斗篷也不穿,只是将裤子提到私处的高度,就投入与敌人的战斗之中。

哈扎尔的统治下的斯拉夫人

到了7世纪初,随着阿瓦尔人的入侵,斯拉夫人在这片地区唱独角戏的时代结束了。阿瓦尔人来自北方的里海草原,是-个说突厥语的部落集团。他们摧毁了安特人的社会结构。

阿瓦尔人在这片地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阿瓦尔人对斯拉夫人发动战争,并侵袭杜勒比人。这杜勒比人是一个居住在布赫河沿岸的斯拉夫部落,他们甚至对杜勒比女子施以暴行。直到今天还有一句俄罗斯谚语:

他们像阿瓦尔人一样死了个精光。

首先从阿瓦尔人手中接过黑海大草原统治地位的是保加尔人,之后是哈扎尔人。哈扎尔人终结了迁徙时期,于7世纪末在这里建立起相对的和平。哈扎尔人对林草混交带的控制力相当有限,第聂伯河多多少少把他们的统治区域限制在森林地带。哈扎尔人中拥有突厥血统的精英集团对和平和贸易更感兴趣,对外界的影响持开放态度。他们曾欢迎一个基督教传教团的到来,甚至接受了犹太教,这导致了哈扎尔人起源于东欧犹太人的传说的兴起。哈扎尔人创建的政治体的核心地带在伏尔加河下游和顿河地区,以伏尔加河河畔的伊的尔和顿河河畔的萨克尔为主要中心,哈扎尔精英集团通过控制商路集聚他们的财富。这些路线中,通往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地区的伏尔加河通道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余,最初甚至令通往拜占庭帝国的第聂伯河通道相形失色。

哈扎尔人在7世纪20年代与拜占庭帝国缔结了和约。此时拜占庭已经在黑海北岸地区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存在。4世纪时落入哥特人之手的奥尔比亚已经湮灭无踪,但拜占庭的指挥官们在克里米亚南端海岸地区占据了一片土地。山脉将这片土地同半岛上的草原地区隔离开来。拜占庭人在这里的克森尼索斯建立起其克里米亚属地的政治中心。在查士丁尼大帝时期,这一带的主要城镇都有军队驻守。哥特人从这里西迁之后,先是到了中欧,最后一直抵达伊比利亚半岛。然而有一小股哥特人在同胞离开后仍然留在这里。帝国军队将这些哥特人征召入伍以保卫帝国的领土,并派工程师帮助他们加固克里米亚山中高处的洞穴村镇。哈扎尔人成为拜占庭抵抗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盟友,希望能维持通往全世界最富有的市场君士坦丁堡的商路。在哈扎尔人控制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地区时,斯拉夫人的情况比之前要好一些,但是也没有好多少。

结语

斯拉夫人的定居点分布向北最远直至拉多加湖,离今天的圣彼得堡不远;向东直至伏尔加河上游和奥卡河;向南则到德涅斯特河下游和第聂伯河中游地区。这些斯拉夫人是今天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祖先。后来又把他们称为东斯拉夫人,与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人来区别。西斯拉夫人是今天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的祖先,而南斯拉夫人的后裔则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前南斯拉夫的其他斯拉夫民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