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德古意特,学界几乎无人不晓。近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德古意特出版史:传统与创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首发。
活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北外国际出版传媒中心和浙江大学出版社、浙大数字出版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德古意特出版史:传统与创新—》以德古意特的历史文献档案为基础,叙述了赖默尔、戈申、维特、古腾塔格、特鲁布纳等五家出版社的创立、发展以及最后加入德古意特联盟,并奠定了德古意特今天跨国经营的整个历史脉络。
从年至年的年间,在西方文化中心之一的德国,出版人是如何在剧烈的时代变动中,进行德国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理论,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专业化组织、生产活动,并抓住时机勇敢进行“自我革命”,大踏步国际化,将德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书中既有出版人与歌德、席勒、费希特的交往花絮,也有德国出版社与图书零售、批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形成今天德国图书贸易法规的历史还原,还有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生产分记账等“德国式”的创新。
可以说,德古意特出版社的发展史,就是德国出版机构如何进行专业化知识生产、如何勇于开展“国际化”发展,推动西方的知识与文化逐渐占据世界文化主流地位的历史。
首发现场在首发式上,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通过视频首先为新书发布致辞。中国出版社要向世界展示什么样的中华文化?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在致辞中,许钧向参会的出版人提出了一些深刻又关键的问题。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致辞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褚超孚社长介绍,浙江大学出版社于年成立了“求是编译室”,专门负责编辑和出版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的各项成果。双方目前已建立了全面、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旨在为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做出贡献。
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褚超孚社长致辞《德古意特出版史:传统与创新—》是“中华译学馆·出版史系列”全新作品,其一系列作品有助于中国的出版人和读者了解世界一流出版社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对于中国出版社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德古意特出版集团总裁卡斯滕·布尔先生致辞德古意特出版集团总裁卡斯滕·布尔先生也通过视频为新书发布送来了祝贺。他认为,《德古意特出版史》的出版离不开何明星教授的辛勤劳动和褚超孚社长的全力支持。他也由衷希望中国的读者能够爱上这本书,能够了解德国出版的历史与经验,促进中德两国学术交流和出版机构的合作。
《德古意特出版史》译者何明星教授做了主旨发言。他首先结合自身在出版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分享了翻译本书时的一些思考,以及选择翻译《德古意特出版史》的缘由与初心,并提到了出版业面临的“现实”与“信念”的矛盾。
《德古意特出版史》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国际出版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何明星教授发言何明星教授以生动的方式简述了德古意特出版社的发展故事。他讲到,《德古意特出版史》记录了从年至年的年间,在西方文化中心之一的德国,出版人在剧烈的时代变动中,进行德国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理论,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专业化组织、生产活动,并抓住时机勇敢进行“自我革命”,大踏步国际化,将德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他提出,在全球化的因素塑造着各国图书市场的情况下,尽管学术书的销量目前看很难爆发性增长,但出版社必须在新媒体的压力下开拓创新。虽然很多学术书的研究领域属于小众市场,但仍要紧跟市场趋势,继续聚焦核心领域,在全球范围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出版物。
最后,何明星教授指出,出版仍需建立在“信念”之上,更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如何将中国年的文化以专业化的方式展现给世界,这是出版从业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人,还就“中国出版社如何发挥国际传播作用——德国的启示与借鉴”进行了深入研讨。(浙江大学出版社
供稿)
德古意特如何踏入出版业
虽然德古意特打造了举世闻名的自然科学出版社,但德古意特本人在进入出版业之前(即购买赖默尔出版社之前)的生平资料很少,人们只能从后来的出版社分部主任卢德克的介绍中略知一二。德古意特年5月10日出生在德国鲁尔区,父亲则是荷兰的煤矿批发商。当他从学校毕业后,就在他父亲的公司里完成了学徒训练(包括在比利时和英国),接着就服兵役去了。
17世纪之前的德国,出版、零售和批发业务都被当成图书贸易的一个整体,之后则是以莱比锡为中心,德国出版业才产生了复杂且高效的组织。
而几百年后的年,德国出版行业教材才刚刚出现,即由马克斯帕施克(MaxPaschke)和菲利普拉斯(PhilippRath)编辑的3册《德国图书贸易教材》。由此宣告诞生行业标准,也开始让出版商有了“天之骄子”般的社会精英感。
至于生活在该时代背景下的德古意特,在大学里他的专业是德语和文学,博士论文则是关于中古德语文学“黄昏之歌”(TheGermanTagelied),主题为一对情侣偷情后在黄昏后聚会时的苦楚,还涉及了玫瑰、独角兽和中世纪基督教的爱情标志(值得一提的是,在根辛纳大街的出版社旧址的窗户上,还有这类铁铸的标志)。
德古意特后来正式入职父亲的煤矿公司,但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一个业余爱好:图书出版。虽然7年后他才如愿,但经营煤炭的经历也为他打下了坚实基础。德古意特进入出版业的第一步,就是入职赖默尔出版社,这一段经历是当年德古意特写给朋友沃尔夫的信件里透露出来的。很多年后,人们通过年9月16日的备忘录才发现竟然还存在这份重要的资料,因此该通信才被顺藤摸瓜地找了出来。这封信后来在德古意特出版社的成立周年纪念会上,被时任授权签字人的希尔伯特(Hilbert)贴在了联盟的会议备忘录上,再后来卢德克又把这封信给了德古意特的女儿卡拉尔。这就是该封信保留至今的历程。
年2月9日,有条匿名的广告出现在《德国图书贸易报》的“寻求合伙人”栏目下:“本人为举止端庄的生意人,拥有丰富的贸易经验,31岁,已婚,拥有德语语言博士学位,特此寻找成为出版社的合伙人或接手整个出版业务……”德古意特之后在给朋友的信中,交代了刊登此广告并投身出版的部分原因,乃当时的煤矿产业中工会越来越多,他因此写道:“煤矿批发贸易正在退出历史,我在工作中也越来越难以找到价值感。”
年的4月,德古意特又去莱比锡拜见了科勒出版社(K.F.KoehlersKommissionverlag)的创始人弗朗兹科勒(FranzKoehler)来寻求入行的提议,希望发挥自己熟悉的中古高地德语文学作品的优势,从事图书出版业务。
直到同年10月,德古意特才进入赖默尔出版社当了一位无薪职员。不久,机会出现了:在前文中提到的恩斯特赖默尔,此时原本指望自己的儿子也能接手出版业务,却发现自己的儿子对出版不感兴趣。于是他就物色寻找个可靠的接班人。这个时候,德古意特就出现了,并开始了艰苦的购买谈判过程。
而经过两位评估人的统计,加上德古意特自己的评估,最终购买赖默尔出版社的价格为.62马克,并用股票的形式支付。就这样毫无声息地,德古意特成了举世闻名的赖默尔出版社的新老板。
有意思的是,德古意特还让一无所知的赖默尔出版社的合伙人——希尔伯特继续打理业务(他后来成了授权签字人)。刚开始,希尔伯特不知道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年轻人是新老板,所以就干脆打发德古意特整天干“贴邮票和写信封写地址”的简单乏味的活。直到某一天,后者才透露自己是赖默尔出版社的新老板。至于他之前的“深藏不露”,主要是为了悄悄从希尔伯特那学习如何经营出版业务。25年后的希尔伯特回忆道:“在经过一番认真仔细的准备之后,德古意特就把出版社在风平浪静中接了过来。”不久,德古意特以新掌门人的身份给作者写了封信,内容是关于作者文稿中的字体风格问题。
然而新入行者所面对的磨合期也很麻烦,希尔伯特就回忆道:德古意特刚开始还对参加学术会议有抵触,但除此之外没其他办法来认识新的作者。于是希尔伯特只好还得软磨硬泡式地放下身段,把德古意特往前面推。
同时磨合期的矛盾也在德古意特的身上表现出来。德古意特后来声称:“是否乐意出席学术会议是个人的事,虽然可多多参加,但不能单纯地为了商业合作目的,就强行让人参会。”虽然如此,德古意特的成绩还是十分明显,卢德克说过:“德古意特能带着乐观的心态工作,同时对出版社的价值和潜力很清楚。最后他不仅剔除了资产表中夸大的水分,还能平衡财务情况,以至于让仓库里积压了几十年的纸浆越来越少。”积压减少的原因,更可能是德古意特采取了亏本处理的结果。但总之,这位乳臭未干且性格内向的新出版人踏上了漫漫出版路。用德古意特自己的比喻,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一样,开始了类似“搬动奥吉亚斯的牛圈”的艰巨工作。
选编自《德古意特出版史:传统与创新—》,标题为编者加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