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浑水摸鱼者无非有两种,一是自己把水搅浑了趁机摸鱼,二是借别人把水搅浑了趁机摸鱼;前者是危险分子,风险大,搅和不好一口浑水就呛死了,后者是投机分子,风险小。二战中的墨索里尼就是典型的投机分子。当德军席卷整个西欧大陆,实施“海狮计划”并发动不列颠空战之际,他的投机心理再次膨胀,想与德军一起入侵英国,分享大英帝国的“遗产”。但他的要求被希特勒婉言拒绝了。墨索里尼与希特勒他的野心并不比希特勒小。他在眼红德军西线取得惊人胜利的同时,也要努力去实现意大利人期待已久的光荣与梦想。他盯住地图上的地中海沿岸不放,这是建立“新罗马帝国”的大好机会,决定立即进一步扩张在非洲的殖民地。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理想与现实。他野心勃勃的理想能否实现?是什么样的现实将他打回“原形”?二战意大利军队重建地中海“新罗马帝国”是他的最大梦想。凡投机分子都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趁火打劫。法国沦陷前不到两周,他向英法宣战;当英国苦于保卫本土之际,其在非洲的殖民地令他垂涎欲滴,他认为抢夺它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迫不及待地要一举拿下北非。他的战略是:攻占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攻占英属索马里,控制红海南部的出海口。战斗中的意大利军队他要将地中海成为“新罗马帝国的内海”。此时的他还是有资本叫嚣战争的。他在非洲北部集结了21.5万军队,由巴尔博统帅,东非的意属殖民地屯驻着22万意军。夹在他们之间的英军总兵力只有6万左右,7倍的兵力,让意军在数量上明显处于优势。在他看来,北非势在必得。意大利军队在检阅然而,出师不利。就在面对大好形势,认为是机不可失的时候,两支驻非意军司令官却迟迟不肯行动。他们认为,意军“在沙漠里必然会迅速而全面地酿成一场灾难”。毕竟他们比较了解情况:意军装备陈旧,汽油储存又少得可怜,飞机则是一战时期的旧飞机。但他却无视这一切,大骂部下“胆小怕事”,逼着部下赶快动手。进攻中的意大利军队这时,让人倍感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巴尔博接受了攻占埃及的命令后飞返途中。他的座机被意军高炮部队误认为是英机,给打了下来,可怜的巴尔博一命呜呼。大战在即,这个“彩头”可不是什么好征兆。电影剧照,意大利军队浮夸、散漫的意大利部队。格拉齐亚尼元帅接任巴尔博的职务后,纠集了6个师对埃及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意军的先头部队一路悠闲自得地向前推进,倒像一次并不正规的长途拉练,用了整整4天的时间只推进97公里。这时,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一边安营扎寨、修建一个半圆形的防御要塞,一边等着增派更多的人员和物资。浮夸、散漫的意大利人不仅不擅长作战,就连构筑防御工事也拖拖拉拉、不紧不慢。令他们甚为满意的是那些俱乐部之类的生活便利设施。有了这些设施,他们就可以听听音乐,跳跳舞,喝喝酒,甚至想在沙漠上踢上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因为,这个才是他们真正能引以为豪的游戏项目。在防御的意大利军队在意军统帅部的一再催逼下,意军攻占了苏丹、肯尼亚后,又向英属索马里进攻,英军寡不敌众,被迫撤往亚丁;格拉齐亚尼元帅的部队也开始进攻埃及的英军,很快侵占西迪巴腊尼,并进逼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就在这时,德军派去了一个庞大的军事代表团,以“指导友邦罗马尼亚组织和训练它的军队”为由,占领了罗马尼亚战略要地和石油产区。墨索里尼对他这位盟友事先不打一点招呼就侵占他的“势力范围”十分恼火。墨索里尼在视察前线他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进攻希腊。希特勒这时的心思主要放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上,他担心这位盟友把他进攻苏联的侧翼巴尔干搅得乱七八糟。因此,在意军动手前匆匆赶往佛罗伦萨劝他回心转意。不料,墨索里尼不听劝。他不顾及战线拉得过长、分散兵力的后果,又从阿尔巴尼亚出兵入侵希腊。虽然开头几天意军取得了一点进展,但很快被希军所击退,不到10天,意军全线溃退。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控制地中海,维护苏伊士运河的畅通,是英帝国的“生命线”。丘吉尔当然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安危,他果断地从敦刻尔克撤出来的少量坦克中抽出1/3调往埃及,很快英军增至15万人。他又派遣英军在克里特岛登陆,支援希腊军反击。希军推进了30英里,歼灭意军3万人。与此同时,英军乘胜在北非和东非开始反击。在两个月的战斗中,他们不堪一击,纷纷溃败,英军俘获意军13万。前进中的英国军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意军在希腊的败绩,使墨索里尼时而忧虑焦急,时而暴跳如雷。这时,他不得不承认“局势严重,甚至可能成为悲剧”。别无良策,他只好硬着头皮去向他的盟友希特勒求助了。理想与现实的差别,一个唯心,一个唯物,相同之处是不满足的人永远贪得无厌。但是,理想总被现实打败,多少完美的计划败给了多变的变化,这时墨索里尼的感觉,应该就叫做失落吧。欢迎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