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星书评阿来把成都作为小说背景,罗伟章你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的皮肤病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最近,中国出版协会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下属40余家专业文学出版机构联合推荐的文学好书榜7月榜单出炉,四川作家罗伟章的长篇新作《寂静史》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晚熟的人》一并入选。

来自四川宣汉的“蓉漂作家”罗伟章,曾在达州干过教师、记者,来成都是为完成他的文学梦。作为国内“底层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多部小说都投射出对边缘人物的深度关切。有评论家说,罗伟章的小说总是轻轻地打开一扇门,读者只要进了这扇门就会发现,里面是一个越来越深广的世界。如果说饥饿、苦难是其早期作品的童年记忆,近年创作的《太阳底下》《世事如常》《声音史》《寂静史》等,便是他对文学和文化空间的自觉开拓。尤其是长篇新作《寂静史》,早在今年7月出版之前,就获得了《钟山》双年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等多项刊物大奖。

周末读什么好书?今日,红星新闻推荐60后作家罗伟章和他的长篇小说《寂静史》。

《寂静史》(长篇小说)

作者:罗伟章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简介:全书以七个故事构成对“寂静”的述说,为我们剖析七个沉默者背后被掩埋的精神世界。比如在《月光边境》中,林娅被疲惫又逼仄的生活压制,最终成为她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主角;在《河风》中,张铁匠由于自己的克制失去了爱情,最后只剩下了“迎面墙上钉着的一张黑狗皮”。

罗伟章,年生于四川省宣汉县,小说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文学》执行主编,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出版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大河之舞》《太阳底下》《空白之页》《世事如常》《声音史》《寂静史》等,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中短篇小说集《白云青草间的痛》,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等。《大河之舞》《我们的路》等作品译为英、韩、蒙等文字。曾获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华文最佳散文奖等。现居成都。

阿来(右一)谈罗伟章的长篇小说《寂静史》

把成都作为小说背景,罗伟章你一定要保持住

——谈罗伟章小说《寂静史》

◎阿来

庄子,老子,它也是这样一种“寂静史”。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我们经常能看见一些“史”的存在,而写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所有表象和现实背后,其实是对一个时代内在的捕捉。小说是以故事的方式存在,更要表达一种审美追求,它在故事之外,在无言的背后。这是最值得研究的东西。

罗伟章写过《声音史》,而寂静也是一种“声音“。寂静先于声音存在。白居易《琵琶行》里,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每一个琴谱都弹出不一样的寂静。有些时候,在某种间隙当中,某种停顿当中,走向我们的脑海。现在有很多讲究一点的电影,中间都会有一段黑,它就是造成一种寂静模式。罗伟章是通过文学的方式来呈现。语言比别的方式更能表达出意味深长的东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我们今天看见会想,它肯定是讨论诗歌,不是的。它讨论戏剧,讨论别的东西,只要是文艺的,都是“诗”的范畴。

有人说《寂静史》“是一部不那么容易进入的作品”,这就说到我们今天怎么读书的问题。如果说罗伟章的小说不好进入,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小说了。读《寂静史》,让我想到很多问题。比如我们过去的古典小说,比如《金瓶梅》,也难进入。你拿到一个小说,或者说一个文学作品,它都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你很难界定它。我们今天的阅读教育很有问题。其实,读文学作品,不是读思想性,你读思想性,不如直截了当去读一本政治书、哲学书。我们读文学不是追求这个,否则读文学书就没有必要。

那种“读思想”的读法,要求一部作品,一上来就要告诉你结论是什么,这样是不对的。那我们就不需要文学。美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批评家,我最喜欢的三个批评家之一,我经常引用他的话,他就是布鲁姆,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想象力的批评家,和别的批评家不一样,别的批评家一上来就要做阐释,寻找意义。但我是一个读者,读者和批评家面对一本书有什么区别呢?布鲁姆说是鉴赏。我们看一幅画,看它有什么伟大的主题,表现了什么,你只看这个,还看画干什么呢?我们为什么需要美术?说到小说,说到文学,它是语言艺术。这个语言当中包含了审美判断。我们今天讲这个文化遗产,那个文化遗产,其实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语言艺术。我们从西周时代,楚辞时代,汉乐府时代,唐诗时代,宋词时代,遗留下了我们最大的遗产。但是我们今天经常遗忘。

我读了那么多书,我从来不会去说,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读《寂静史》这个小说也一样。我只想说,为什么这个故事比别人讲得好。都是讲故事,事儿还是那个事儿,有人就讲得好。都是交通法规,但是出的车祸千奇百怪。我们关心的是这个千奇百怪。李白写一首诗,你不知道是什么主题,就是遇到了那个情景。所以重要的是语言的艺术,因为我们要审美。

大家不能期待读完《寂静史》,忽然有一种巨大的寂静降临。文字的那个感觉是在字里行间,它随时出现,不断出现,最终形成一种大的“寂静”。读者也要感受作者埋下的包袱,感受文字中的状态。我读了这本书里的小说,像第一篇《月光边境》,罗伟章把真实存在的成都作为一个小说的背景。我觉得中国小说里这种写法并不多见,我想我们当代小说里面,一直有一些背景,它在小说中,不断出现。我到南京,我说要去看苏童小说里的枫杨树街。苏童说,哪有什么枫杨树街。西方小说家的作品,比如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他就把自己出生的故乡,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写进自己的小说,熔进自己的小说。海明威把城市当成自己的老师。奈保尔写了本书叫《米格尔街》,也是一本小说集,他就写自己小时候生活的那条街。二十几个故事组成的长篇,每篇小说是独立的,一篇小说一个故事。有时候我觉得,中国小说有点飘忽,就像我们现在用导航,很容易去给一个地方定位,但是除了这个位置,其他的我们一概不知。总是有点飘,没有一个敬畏。但是有了知识的背景,你就发现,小说一下子就抓住了。

《寂静史》里的这个小说厉害。弄不好就是中国第一个这么做的小说,把真实的背景,真实的支配我们语言方式的属于南方的感受方式纳入小说之中。所以罗伟章你一定要保持住。你想,苏童,写枫杨树街,还有余华。

过去我们南方人写方言,就是加一个具体的感叹词。真正支配我们语言方式的,是地方文化,是我们的感受方式。你是怎么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实地融入社会关系当中,也就是人跟人的关系当中,并如何进行不同的表达。有编辑说,南方作家不在普通话系统里,但是不在普通话系统里,他就有难度,不是简单的可读,而是内在的,对待问题的方法,他的感受力。画家用色彩表达,作家用文字。南方作家的语言有时候总是显得比北方作家的语言要好。他有独特的异质性,还有疏密感。(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罗伟章给读者签名

诉说亦或沉默?

——读罗伟章小说《寂静史》

◎陈嫣婧

读罗伟章的《寂静史》,会马上联想到他于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声音史》,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