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世界上的众多民族,都留下了气势磅礴的史诗。例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来说,很多也都有自己的史诗,比如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而在西南众多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许多古朴神奇的“神话史诗”或“创世史诗”,构成了一个“南方史诗群”。可非常令人不解的是,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却一直没有发现属于自己的史诗。遂成历史一大悬案!当然,对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在湖北神农架发现的民间叙事长诗《黑暗传》,可被视为广义上的汉族神话史诗。但这种看法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质疑较多。也有人将《诗经·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合称为“周民族史诗”。然而,它们不仅篇幅太短,又零散排列,似乎与那些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的长篇史诗,还有差距。那么,汉族在历史上没有留下长篇史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学者们对此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观点。下面,我们来看其中常见的几种:1.先来看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的观点。在其名著《美学》中,黑格尔认为,中国人(汉族)没有民族史诗,原因在于——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于史诗的发展也是一大障碍。”2.有学者认为,汉族的族群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其形成和发展不是单一文化的族群单纯在数量上的增加造成的,而是不同族群长期互动、融合的结果。这就导致汉族族群记忆的多元化、零散化,难以形成指向族群最初历史的宏大而神圣的叙事——长篇史诗。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族的图腾“龙”。其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是融合了多种图腾动物的特征而形成的,反映了汉族在形成过程中多元融合的特点。另外,汉族的上古神话尽管内容非常丰富,但都是零散的片段,同样反映了汉族族群记忆的多元化特征。由此也造成汉族没有创造长篇史诗的土壤。3.也有学者指出,汉族没有长篇史诗,与其较早产生书写文字有关。史诗是一种口头文学传统,书写系统的缺席,会促使口头传统发达,促使该民族用诗律说话,用音步和节奏来帮助记忆。而文字的较早出现,造就了汉族早熟的理性意识和抽象能力,但也抑制了史诗的产生。同时,汉字这种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相比,极不利于记载长篇口头传统。经汉字记载的汉族经典文献,都是短小精悍的,口头传统的大量信息流失在了经典之外,其中可能就有史诗。4.还有学者指出,汉族文化的早熟、理性的发达,形成了一个知识精英阶层(“士”);而越是文化发达,知识分子众多的地方,口头传统就越没有市场,变异的程度就越大。比如,“士”阶层对所谓“怪力乱神”的民间记忆,就采取了“不语”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民众对民间记忆的认同。再加上官方对文化的掌控,对民间话语权力的抑制,也导致了汉族难以形成史诗。对以上看法,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