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它在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数百个相互竞争的城邦组成。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下地理、农业、气候、经济等方面分析古希腊城邦的兴衰原因。
随着公元前12世纪来自中北部的多里安人大举入侵,希腊堕入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希腊,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在政治上实行部落制和贵族政治,其活动范围则仅限于爱琴海区域。但到公元前6世纪末,这一切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部落制让位于城邦制,其他社会等级联合起来向贵族阶层发起挑战;得益于殖民地市场的开拓以及金银铸币的使用,工商业开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希腊的殖民地也又开始逐渐遍布整个地中海沿岸一带。
古希腊地图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希腊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促成这些发展现状的基本原因。
希腊地区的自然资源很贫乏,遍地都是山丘,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同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能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则是形成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统一帝国的必要前提。
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连绵不绝的山脉,不仅限制了当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还把乡村隔成了分散的互不相连的小块。这就造成希腊人没有天然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地理政治中心。而入侵者在侵入之后,就会在彼此隔离的村庄里安居下来。这些村庄通常坐落在易于防卫的高地附近,因为高地上既可设立供奉诸神的庙宇,又可作为遭遇危险时的避难所。这些由村庄扩大而成的居留地一般被称为“城邦”,而提供避难所的地方则被称为“卫城"或“高城”。各城邦多设在土壤肥沃的地方或商路附近,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移民,以便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城市。许多小城邦就是这样形成的,它们彼此相互隔绝,但却又生气勃勃地独立发展。
刚开始时诸城邦主要靠种粮、放牧和捕鱼为生,但到公元前8世纪初时,这一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已经因为人口日渐密集而遭到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到海上去当海盗、商人或殖民者,或者像当时普遍的做法那样,同时从事这三种活动。到5世纪时包括黑海在内的整个地中海地区已经布满了繁盛的希腊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成了克隆母邦样式的海外城邦。农民因为人口增多而失去土地,不得不离开陆地而去海上谋生;同时因为铁器的发展,能造出更坚固耐用的船来支持远航。殖民地的建立引发了连锁反应,最终改变了整个希腊世界。殖民地把以谷物为主的各种原材料运到人口过剩的希腊本土,交换酒、橄榄油和布匹、陶器等制成品。这种贸易促使希腊本国的商品经济急速发展。
希腊多山,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土壤大都是原生石灰岩和砂岩沉积岩,最常见的土壤类型是壤土、片岩、白垩土和沙子。希腊的土壤适于经营橄榄园和葡萄园而不适于作麦田。本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自然可以对外购买作为粮食的小麦。既然小麦可以进口,那么岩石密布的山坡也就可以被用来种植葡萄树和橄榄树。农业的转型使希腊能够养活的人口比以前种植粮食作物时增长了2-3倍。此外希腊人还率先使用硬币来作交换媒介,硬币日渐广泛的使用也有效地促进了经贸活动的发展。与此同时,其他文明还以陆地农业文明为主。
约公元前年,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人开始在贵重金属块上加盖印戳以证明其质量和重量。不久,希腊各城邦又对此做法加以改进,用贵重金属铸造扁平的圆形硬币,在硬币的正反两面都印上戳记。金币和银币的使用为大规模的批发贸易或跨地区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铜币使农夫们可以出卖自己的产品而无须进行易货贸易,使工匠们能以自己的劳动换取工资而不是食物——其最终结果是,它们大大促进了各种商业的发展,相应地也促进了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并通过经济专业化的全面深化提高了经济活动效率和生产率。这样廉价商品的制造者也就第一次获得了巨大的市场。而小土地所有者则开始从自给性农业转向专门性农业,比如说有些中国农民专门种桑养蚕,而有些希腊农民则专门生产橄榄油。
如此,因为多山的地理条件,无法发展需要大面积土地的传统种植业;缺少大一统国家所需的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铁器的发展,可以制造更坚固的船舶得以向海上开拓;人多地少,也迫使人口外流;金属货币的出现和使用,也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有众多的海外殖民地也就代表着广阔的市场。希腊地形较为破碎,很多城邦都有自己的出海口可以用来开展对外贸易;内部城邦各自为战,外地入侵后也都相互隔离。所以也就没有条件、没有动力去自行统一为一个大一统国家。希腊的统一,还是在外力下——罗马、波斯、奥斯曼——来被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