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说欧洲高福利必然消失呢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s://m.39.net/disease/a_t9u01rb.html

每日为生活奔波的“”社畜们,往往惊奇于欧洲缓慢而悠闲的生活状态。羡慕他们不用努力工作,就能凭着福利过上好的生活。当我们向往欧洲那般优渥的社会福利时,应该认识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

年英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组织方以优美的艺术演出向世界展示一个现代,成功的英国形象。其中,开幕演出用不少的篇幅描述与展现“全民医保”的福利政策,并将之作为现代英国最大的成就。

目前英国施行全民免费医疗的政策。考虑到英国万的人口数量和2.76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值,不得不说供养全国人民免费看病,对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而言是一笔花费不小的德政。

英国“全民免费医保”是欧洲高福利制度的缩影。据统计,截止至年,全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GDP占全球的22%,但是政府福利开支却占到世界福利支出的50%以上。

由此可见,欧洲各国社会福利之优渥。高额的社会补贴也成为欧洲各国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一张“宣传名片”。我们仅以欧洲的代表性国家法国为例,便可知欧洲人福利之多。

在法国,一旦你月收入低于欧元,如果你被认定为低收入阶层,国家会为你提供欧元的补助。往往欧元即可支撑双口之家1个半月的饮食花费,可见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之高。

根据现在的汇率(年3月21日)来看,这也就意味着月薪不到人民币一万两千元的人,每个月都能领到约一千四百元的补助。

除却收入补贴外,政府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租房补贴。补贴金额往往可以达到房租的40%。与国内互联网企业大厂的专属福利不同,租房补贴是针对在法国生活的所有人的,即便是外国留学生也可以享受。

与国内买一套新房掏空6个钱包不同,在法国购买房产会得到政府的购房补贴。获得免税奖励、低息,甚至无息贷款自是不必多说,到账5千至1万欧元的现金补贴也不是新鲜事。

去年我国人口已经出现“零增长”的趋势,早已饱受人口老龄化的法国,多年前便已出台多种多样的人口刺激政策。

包括但不限于,产假和养育请假的工资补贴,国家为每名新生儿发放,长达三年的专项补贴,儿童的免费义务教育,医疗补贴等等。

如果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疲惫厌倦,想出去旅游散心,政府会为你递上旅行补贴;如果对汽油和水电等生活杂费压得透不过气来,国家也会为你的银行账户打上能源生活补贴等福利。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法国政府会依据退休人员过去25年的月平均收入为标准,发放基础退休金,同时老人们都能额外领取到每月数百欧元补充养老金。这些都确保国民在退休后也可以体面地生活。

甚至国家还有“突击性福利”,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为鼓励法国青年领略“文化美”(实则为自己拉票),还未年满18岁,刚刚拥有投票权的法国青年一张欧元的“文化支票”,方便其购买各种文娱制品。

可以说欧洲社会为国民们提供高规格高档次的社会福利制度,这是一套从出生到退休,从摇篮到坟墓的补贴体制。而上例只是欧洲福利体系的其中一种而已。

在欧洲共存在4种区域和程度不同的福利体系。

首先是以法德两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这种模式福利程度属于中上等,其福利来源主要来自税收和居民社会保险这样的提前缴费。

其次是以北欧国家为代表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国家是这个体系的主体。国民往往是国家的雇员,通过高档的收入来覆盖大部分补贴。

再次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种模式淡化政府作用,往往采用政府补贴,商业机构做为主体,为国民提供服务。事实上,目前美国采取的也是类似的福利体系。

最后便是以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笨猪五国”为代表的“南方模式”,通过设立高额的岗位收入下限,禁止企业轻易解雇员工为手段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

劫富济贫背后的无奈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作为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为什么欧洲会为国民提供如此多的福利呢?其实这背后都是满是资本和政客的妥协与无奈。

最开始,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在意民众的饥饱死活,在二战之前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施行脱胎于亚当·斯密市场理论的自由福利观,主张政府“无为而治”,人的福利和待遇应当更多依靠自己的奋斗。

可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德国纳粹的上台,给全球资本主义制度深深震撼。因为资本家们从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身上看到冷彻骨髓的恐怖,而从希特勒的王国里看到新制度的希望。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令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一种更先进的,与众不同的社会体制出现在欧洲大陆的东方。出于阶级本能,作为资本主义代言人的西方各国视苏维埃巨人如洪水猛兽。

苏联的诞生不仅代表着该国政权的更迭,更向全世界无产阶级传递出一个信号“只要拿起武器,团结一心,我们也能翻身做主”。随后德意志第二帝国便在国内工人的一次次反战起义中崩溃,进而输掉一战。

即便赢下战争,英法美日等国也依然不见喜色。因为他们知道,国内被压迫许久的无产阶级正在酝酿革命。一场将大资本家,大财阀挂上路灯,推向断头台的革命。

此时的欧美各国依然采用自由福利政策,致使无产阶级所掌握的社会财富和生存现状极具恶化。英国最富1%的人口拥有财富的比重从年的44%上涨至年的69%,法国方面则从46%提高到60%。

为消弭日渐尖锐的社会矛盾,为避免自己重蹈俄国“同行”被清算审判的命运,资本家们不得不“忍痛”拿出钱财,提升“打工人”的福利待遇,以达成“破财免灾”的效果。

年,由奥地利著名落榜美术生带领的德国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当英法政客们以鄙夷的目光审视这个出身“低劣”,毫无贵族气质的“小胡子”时,却没想到当今社会福利体制会出自他的手中。

因为战后经济崩溃,年时德国有66.4%的人没有固定收入。希特勒上台后,依靠国家投资和政府订单,在年将德国失业率控制在1.3%。这无疑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光能生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尊严体面的生活。通过政府补贴,仅一年间就有1千万德国民众实现过去“贵族老爷”才能享受的“特权”,进行旅行游玩。

推行全民的社会保险,让工人可以带薪休假,令退休老人享受医疗补贴。成立大众汽车公司,设计亲民车型,实现家家户户有汽车的竞选诺言。希特勒以资本家无法想象的方式令德国重回欧洲巅峰。

尽管这些福利都是建立在纳粹搜刮犹太人财富,和占领区民脂民膏基础上的“空中楼阁”。但是纳粹此举确实极大促进国内消费和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提供高贵的实践机会。

毕竟“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即便生活境遇贫困不堪,如果有一线希望,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轻易放弃稳定的生活,舍生忘死地投入社会变革中。

所以在二战之后,欧洲各国均依照德国过去的社会经验,在本国建立成体系的社会福利制度。除却缓解国内社会危机的现实需求之外,高福利社会的建立还有如下原因。

其一,在欧洲施行福利社会的制度有一定思想基础。

无论是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还是工业社会早期的启蒙运动,欧洲都是名副其实的发源地。自由平等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而且自年巴黎公社成立以来,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占人口绝大部分的无产阶级已经完成“思想武装”。欧洲民众对福利社会的期许度本身就比较高。

其二,当时欧洲处于分裂之中,是东西方对抗的前沿阵地。

二战结束后,东西方阵营以两德为界,分庭抗礼。冷战中,双方都企图证明自身体制的优越性。当时东欧各国参照苏联模式,为本国国民提供相对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吸引很多年轻人投身社会主义阵营。

以东德和西德为例,虽然西德在经济上更为发达,但因为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民主德国在分配制度上更合理,使得贫苦阶层的人也能工作,自力更生。所以在上世纪7,80年代有大约55万西德人前往东德谋生。

正是鉴于作为冷战前线的地位,才迫使欧洲各国必须提升国民的福利待遇,以增加民众幸福感和制度优越感。法国政治家帕斯卡·拉米就认为福利体系是欧洲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是“文明版本的全球化”。

其三,民主选举体制的沉疴弊病。

众所周知,欧洲各国施行民主选举制。这种制度的好处自不必多说,但坏处也同样明显,除却国家政策不连贯外,政客为“骗取”选票,也往往喜欢在国民福利待遇上“层层加码”。

其四,当时欧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国家能承担福利,也需要福利。

其实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就能看出福利社会的开支将无比巨大。毕竟补贴待遇不是天空中的“大饼”,钞票也不是凭空印出来的。想拥有优渥的福利,国家必须要有足够的社会财富。

作为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起源地,欧洲本就拥有巨大的社会财富。又恰逢二战之后,全球经济高速恢复的阶段。世界各国都在千方百计开发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给民众发点钱,促进他们消费,政府再从销售商和生产商收税“回血”,既稳定社会,又换得经济增长,何乐而不为呢?

全民福利制度的严重反噬

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福利社会造就今日的欧洲,依照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在《李光耀观天下》中的论述“高福利制度也会让欧洲逐步的走向衰落”。

原因就是高福利社会是建立在巨大社会财富基础上的,一旦出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情况,高福利便是“无源之水”,其制度就会变成枷锁,将欧洲拖入衰退的黑暗深渊。

其一,高福利导致欧洲用人成本过高,使得欧洲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消费者和购买者对于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是有心理预设值的。人力成本增加必然必然导致商品成本增加,进而导致价格增加。在质量类似的情况下,高价产品自然无人问津。

资本天然的逐利本性导致欧美实体经济供应链大批量从欧洲向亚洲转移。同时这也是为何欧洲仅剩高科技产品和奢侈品还能生存的原因。因为产品附加值高,企业还能承担高昂的人力成本。

因此欧洲经济的竞争力已远不如前。据统计在年时,英法德意西5国累计GDP是亿美元,占全球24.7%;到年欧洲5国GDP为130亿美元,仅占全球15.3%。欧洲衰落可见一斑。

其二,高福利导致民众缺乏进取的精神,经济上创新活力下降。

所谓“福利养懒汉”,庸庸碌碌地“躺平”也能有不错的生活水平,那又何必还要花费力气奋斗创业呢?市场上没有新鲜血液,万马齐喑,死气沉沉,增长潜力自然非常有限。

其三,高福利限制国家和企业在高新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从根本上限制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

毕竟钱不是大风刮来的,高福利一般代表着高税收。除却高额的政府税收外,企业还要承担相当部分的员工福利,这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大量非必要开支必然过度挤占新技术的投资经费。

目前中美日韩等国的企业依然在高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经费。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受困于国内过多的福利开支,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的欧洲企业已经被甩在后面。

这便造成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群星闪耀的欧洲大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毫无建树”的原因。当提到高科技公司时,我们想到谷歌,亚马逊,华为和字节跳动,有哪个是欧洲企业呢?

毕竟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解决方案是最大限度做大蛋糕,而并非是一味优化分配。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和科技研发上,取得技术突破,开发出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才是保持经济高增长的正解。

这里我们不得不感佩国家在这方面的意志与决心。舆论上曾对我国是否要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进行过激烈讨论。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把建设对撞机的2千亿元用在国民福利上。

但如果不投资高端项目,我国科技将永远落后于西方,这意味着我国将在产业上永远处于利润不甚丰沛的低端环节。只能再度重复30年前,用衬衫袜子换飞机的悲剧之中。

活在当下并没有错。但不将目光投放到星辰大海,只专注于眼前的苟且,就真的有诗和远方吗?笔者不以为然!兼顾分配公平和未来希望才是持续发展的正途。

其四,全球经济“滞胀”衰退下,欧洲经济发展乏力,社会财富已经不足以支撑巨量的福利开支。

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缺陷,欧美经济经常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自从8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全球性的流动性紧缺导致长期依赖美国金融市场的欧洲经济遭到重创,其代表便是希腊债务危机。

希腊社会经济不甚发达,仅依靠旅游业和造船业勉强维持,但国家却维持高昂的福利开支。年希腊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为20.6%,占政府开支的41.6%。

也就是说政府将近一半的钱用于给民众“撒钱”上。那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上的钱能有多少呢?可怕的是,历届希腊政府不断用增加民众福利的方式“收买”选票,只得借外债“撒钱”。

在过去,希腊的公务员经常因为会用电脑、会说外语、准时上班等“搞笑原因”,而在每个月都能拿到~1欧元的奖金。希腊债务危机时,希腊欠下的外债达到国家GDP的%。

希腊原本想通过借债的方式“剜肉补疮”,“借钱还钱”。这个“击鼓传花”游戏失败的原因,就在于美国08年次贷危机后,金融市场无法再借钱给希腊,最终被迫削减福利开支,施行经济转型。

希腊只是欧洲一个极端的案例。事实上,冰岛,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军不同程度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其背后均是受到国内高福利和金融危机双重压迫所致。

都说“由奢入俭难”,更可怕的是因为长期高福利政策,导致欧洲国家民众成为“福利巨婴”,患上“福利依赖症”。任何削减福利的政策都会遭到群众的示威和反对。

年法国因为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全国爆发持续一年的“黄背心运动”便是其中代表。国内有车一族早已习惯汽油价格一年N涨,但在法国涨价一次便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他们心中,政府就应该承担越来越多的费用。他们示威游行并非全是因为油价上涨,更多是想向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出台更多福利政策。也就是“可持续性地薅国家的羊毛”。

毕竟“反福利亡党,不反福利亡国”。因为民众持续性的“无理取闹”和民主政治先天的软弱性,政客为求上位只能“助纣为虐”。欧洲社会因此落入一个恶性循环。

即高福利导致高税收且支出不合理—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入不足—高福利难以维持—增加税收或者外债增加—经济停滞,失业率增加—稳定社会增加福利—经济发展再度乏力。

由此可见欧洲高福利制度必然会消失,因为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严重背离欧洲落后的生产力。其制度崩溃只是时间问题,而崩溃的结果将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和世界安全问题。

要想破除这种死亡循环,除却要有一位民望甚高“铁腕领袖”之外,还需要一个突发事件令全欧洲的民众醒悟:目前的惬意生活对后代子孙没有任何益处。

可是,这一届的欧洲人真的行吗?

参考文献:

《现阶段欧洲高福利资本主义模式的困境分析》年02期《科学社会主义》曾宪奎

《欧洲债务危机“曝”高福利病》年Z1期《就业与保障》

《法国大罢工:欧洲高福利之殇》年10月《经济参考报》张欣王婧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的反思》年10期《宏观经济管理》王琳华中王灵伦

《欧洲社会福利改革破局》年03期《金融市场研究》伊恩·贝格罗宾·尼布莱特

《欧洲的福利社会》年10月意大利米兰大学阿尔伯特·马蒂内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