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读,对话经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没有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证明自己就是愚蠢的,相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大智慧。苏格拉底就是因为自知无知,所以才被称作是最有智慧的人的。孔子也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明智的。所以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明智,不是宣称自己无所不知,而是知道自己的无知。
原文: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由:仲由,字子路。
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明智的。”
解读:
读这段话让我想起苏格拉底。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非常善于提问和辩论,因此被当地人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然而他却说我只不过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罢了。苏格拉底很喜欢跑到广场上去找人讨论问题,他向各种各样的人提出问题,然后表示自己对此一无所知,请求对方告诉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当对方说出答案的时候,他又不断提出反例,逼迫对方不断完善自己的回答。苏格拉底就是通过这种反诘法和别人讨论问题,并常常把别人怼到哑口无言,获得最有智慧的人称号的。苏格拉底不是杠精,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是希望通过不断地修正获得最确切的知识。他相信普遍的知识是存在的,但是为了获得这种知识,我们首先要排除一切成见,假装一无所知,对现有的知识不断地进行审视和反诘,直到得到确定的定义。比如什么是勇敢,对这个概念我们要不断地打破砂锅问到底,问到最后实在找不出毛病了,也就获得了关于勇敢的确切知识。这就是苏格拉底无知而有知的奥妙。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跟这有点像。
孔子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跟苏格拉底说的自知一无所知有点像,但不同。苏格拉底的无知是一种求知的态度,是空杯心态,是为了获取知识的手段或方法。而孔子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非这种求知的态度,至少就其主要方面来讲不是,这种态度主要是一种诚实的态度,对于一件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是实事求是。这种态度之所以是一种智慧,大概是因为:一,实话实说可以避免撒谎,不撒谎,当然也就不会因为谎言被识破而遭受损失了。这是明智的。二,实话实说是虚心的表现,虚心才能进步,才能把不知道的学学成知道的。这也是明智。从第二点上来说孔子的不知态度也是求知的前提,但这种不知是真不知,而非假装的无知,所以跟苏格拉底得无知还是不太一样。总之,孔子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要是一种诚实的认知态度,诚实本身不是智慧,但诚实比起撒谎来说更接近智慧。为什么?不懂并不可怕,不懂就说不懂,然后虚心向别人请教,还有学懂的可能,最怕的是不懂装懂,还不去学,这样永远也不会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诚实的德行,即信德。所以,他这里说的不仅仅是一种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对于信,孔子是非常强调的。他教学生的四教即文行忠信,有信,他经常说的主忠信,有信,他讲的民无信不立,也有信。尽管信不是孔子所说的三达德,但在孔子思想中信可能是除三达德之外最重要的德行了。而且这里孔子将信和智是联系在一起的,看起来信和智在某方面是可以划等号的。
论语(图片来源网络)